4.三年调整时期1963—1965年
从1963—1965年,国家进入“调整、恢复”时期。这一时期内,甘肃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毛主席《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农、轻、重”关系的精辟论述,全力以赴地恢复和发展被破坏的十分严重的农业生产。对人民公社进行了有效地调整, 主要是划小核算单位,停止办食堂,确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营体制,推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重新给社员划自留畜、自留地,放宽小自由。针对干部作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1963年元月起,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个运动,虽然对于解决干部作风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作用,但混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挫伤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以后发展为“四清”。1965年初又提出了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终于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
生产上一个以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为中心, 以“三田”(试验田、种子田、丰产田或样板田)为阵地,以稳产高产为目标的农村群众性科学实验运动在全省普遍开展起来。选育出甘麦7号、8号等系列抗锈、早熟、丰产的春小麦新品种,其中甘麦8号省内最大推广面积28万公顷,占全省春小麦面积的40%;在四川、云南、江苏、青海、宁夏、陕西、福建等省(区)均表现增产,全国种植面积最大时超过66.67万公顷。此外,在各地推广的春小麦良种还有阿勃、阿夫;冬小麦有陕农1号、9号、农大36号、183号; 玉米有英粒子、白马牙; 谷子有张掖286、大凉谷;糜子有142、会宁2号;高粱有熊岳253、牛心捧;胡麻有雁农1号、张掖15—17;棉花有克克1 543等。
由于在农村大力推广农业先进技术, 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提高,粮食总产由1962年的210万吨,到1965年达到371.3万吨, 油料总产由1962年的1.43万吨,到1965年达到8.36万吨,超过最高年份1956年的水平。大牲畜、猪、羊的头数,分别由1962年的234.88万头,113.4万头和624.42万只,到1965年达到304万头,224.3万头和924.5万只, 其中猪、羊数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造林面积由1962年的7 066.67公顷,到1965年达到3.17万公顷。农业生产总值和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生产总值,也由1962年的58 886万元和45 509万元、756万元、7 460万元、5 154万元,到1965年达到103 270万元和79 307万元、1 517万元、12 073万元、10 368万元,其中林业产值、牧业产值接近1957年水平,农业总产值、种植业产值、副业产值超过1957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