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自然观
以环境伦理学的形式展开的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提倡自然权利论和内在价值论。其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民,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 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 人和自然之间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灾难性的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 “生态危机” 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科学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获得迅速的发展。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 “生态危机” 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1949年,美国学者福格特在 《生存之路》 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他把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引起生态条件的恶化所导致的不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现象,概括为 “生态失衡”,并由此强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说:“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生态平衡面临严重的情况,即我们的环境阻力正在因过度砍伐、森林火灾、过度放牧、不良耕作法、种植过度、土地结构崩溃、地下水降低、野生动物灭绝等原因而迅速增加。”
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科学基础是生态科学。作为人类 “生存之科学” 的生态学,原本是一门研究动植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主要分支学科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世界范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以及系统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生态学扩展到人类生活和社会活动方面,把人类这一生物物种也列入生态系统中,研究人与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❶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生物圈被称为生态圈,原因是它普遍存在着生命现象。
❷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❸生态系统是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由外来能量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的输入维持。外来能量的输入及其在系统内的流动、消耗、转化,形成生态系统复杂的反馈联系,使系统具有自我调控、保持平衡的能力。
❹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❺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和回归自然; 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自然。
当代生态自然观是最新科技成果变革自然观的结果,特别是系统论、熵理论等。生态自然观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核心内容的根本革新上,而且也表现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上,是自然科学的成就推动着自然观的变革,改变着自然观的内容和形式,整个哲学发展史,尤其是自然观发展史,已经证明、正在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科学真理。从自然观的现实基础来看,当代生态自然观是在资源日益枯竭、环境趋向恶化、发展的片面性受到质疑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任何一种理论,基础科学理论、应用科学理论,其发展最深厚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的需要最终推动理论的发展。现实中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要求人们进行分析和解答,并在对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的基础上,从哲学的高度给予抽象,这一过程就是哲学的发展过程,也是自然观之所以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原因所在。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当代生态自然观是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随生态哲学的发展而不断走向完善和系统化。另外,当代生态自然观还将随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自然观的演进,既是哲学本身发展的结果,特别是自然观发展的结果,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是实践发展的结果,归根到底是实践发展的结果。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观也是时代的反映,是对时代问题的哲学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