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教育
使受教育者掌握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性质及规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关系,认识生态环境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克服对生态环境冷漠无知的态度,确认与自然协调发展新观念的教育活动。生态经济教育基本内涵有协调自然观、适度消费观、持续发展观、综合效益观。全球都市化正在改变人类的物质和社会生活环境,加快全球的资源危机和环境恶化。如人均耕地面积的锐减,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森林的毁损与物种的灭绝,日益严重的能源困境,是当代社会深切感受到的资源压力。一切自然物都具有作为资源被人们广泛地开发和利用的属性; 同时,它还作为环境要素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起着稳定环境和平衡生态的作用,如水、生物以及空气、土壤、岩石等都具有稳定生态系统的作用。正视生态环境的价值,主要是要正视其稳定生态系统的价值。
促进生态经济教育发展的措施包括: 确认生物和环境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权利和地位,从而自觉地善待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最主要的是改变自己的主体性立场。人类必须把自身的利益看作是与自然密切相关的,放弃孤立地、主观地对待人类权利的态度。二战以后,适度消费观随着人类获得物质财富能力的增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越来越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一些人把所消费掉的东西多少,消费水平的高低,看成是事业成败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标志,人变成了消费机器。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需求应是全面的; 物质需求是基本需求,但绝非唯一的需求,还应有精神需求。人类应该树立全面的需求与适可而止的消费的观念,在维持和延续环境资源的前提下有节制地消费。在生活方式方面要走生态道路; 树立生态消费的新思路; 包括在能源消耗、交通方式的选择、日常生活消费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都要避免浪费。
确立可持续发展观。一是整体发展,即把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矛盾或利益加以整合,使之协调发展; 二是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确保子孙后代的发展; 三是公平发展,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以及人类对自然的公平。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具有丰富的、全新的伦理道德内涵,要求人们不应为自己的发展而无节制地掠夺自然,也不应为自己的发展而无限制地掠夺后代人的权益。
大众传媒要充分利用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大众媒介,宣传生态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使生态意识教育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丰富多彩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转变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无价值、环境无责任的观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资源观、发展观,只有当人们向自然的索取与人们对自然的回馈相平衡时才具备真正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