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shēngtài jīngjì xué一门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例如:“生态经济学是由经济学、生态学以及与此有关的自然科学综合而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学和自然科学入手,进行综合研究。”(《人民日报》1980.2.5) 生态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复合而成的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客观规律,着重从人口、资源、环境的整体作用上探索社会物质生产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包括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以及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
生态经济学见“经济”中的“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以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经济效益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生态学和经济学交织而成的边缘学科。在工业、人口迅速增长,自然资源消耗加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工业和现代农业所造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把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生态结合起来研究其经济效益的科学。 生态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所谓“生态”,是指生物的特性和生活状态,表现为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群体与环境因素(土壤、水分、大气、阳光、温度等)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并产生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这是有机生命生长、发育、运动的前提。 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同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与环境经济学相互交叉,但二者的研究领域不尽相同。生态经济学的“环境”,是以生物为中心的“环境”,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无生命的物质因子,而不包括生物本身。环境经济学的“环境”,则是以人为中心的,泛指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的空间。 生态经济学以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 (可称为经济生态系统)为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也就是说,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去研究经济生态系统中各因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运动规律。但是,生态经济学的主体是经济学,是把生态内容纳入其研究范围中的经济学,因而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协调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地、持续地稳步增长。它既要研究如何建立经济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问题,又要研究经济平衡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内在规律及其关系问题,还要研究经济的再生产和自然的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问题,以及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对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问题,并找出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互相协调地同步发展。生态经济学还要研究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环境遭致破坏的过程及其恶果,进而探索如何接受教训,重建和创造新的对人类社会更为有利的生态平衡和人类活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效果。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态学的基础。生态学的有关知识,在我国渊源甚早,周秦之际成书的《管之地员篇》,便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篇有关生态学的论著。可以认为,中国的生态观,是现代生态学的理论来源之一。最早提出生态学概念的是达尔文进化论宣传家、德国动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 (E·Haeckel)。他用希腊文οικοsο(家庭、住所、经济)和 λογοs(学说、逻辑、普遍规律),创造了oekologie一词,后演变为目前通用的Ecology(生态学)。 生态经济学这一学科概念的正式提出,是近二十年的事。比生态学概念的出现约晚一百年。早在四十年代,苏联经济学家С·斯特鲁米林(С.Т·Струмилин)提出把环境、生态和资源、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已具有生态经济学体系内容的经济观。六十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 (Kenneth E. Boulding)写出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 的论文,对利用市场机制控制人口和调节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以及用国民生产总值衡量人类福利的缺陷等方面作了论述,并提出了著名的“宇宙飞船经济观”,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不过是茫茫太空中的一个小小飞船。人口、经济不断增长,终将使这个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开发完; 人们生产和消费所排出的废物终将使飞船舱内完全污染。因此,必须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污染的,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经济”。他的这一理论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反响,很多自然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开始对生态经济进行研究。从七十年代开始,各种生态经济理论竞相出现,诸如美国麦道尔斯的“零增长论”,英国哥尔德斯密斯的“平衡稳定的社会论”,英国舒梅克的“小型化经济论”,美国卡伦巴斯的生态乌托邦经济的“人道主义社会论”,美国塞尼卡和陶西格以“稀缺的世界”为出发点的“补偿论”,法国柯尔姆和安列卡以取缔污染和有效治理环境为目的的“征税论”,美国诺德豪斯和托宾主张的“福利经济指标体系论”以及其他一些所谓复古主义、自然主义和悲观主义理论等等。 当前,西方许多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不仅从物质生产即生产力方面研究,还进一步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机制方面进行研究,有的甚至把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经济联系起来。当然,一切资产阶级的生态经济理论,受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提出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张,他们最多不过主张通过社会性的管理体制来调节经济和自然的关系,以解决生态危机。 近年来,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对生态经济的研究也有迅速的发展,出版了一大批生态经济学的著作,在生态经济理论上及数量分析和方法应用上,提出了一系列有特色的见解。苏联的罗西·卡兹洛夫斯基,民主德国的什拉伊别尔,匈牙利的安东和马捷,波兰的普拉杰兹卡娅,保加利亚的马林诺夫、涅加尔克夫和扎涅夫等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方法论、如何使社会生产生态化、城市生态化问题、人口及其居住环境的生态研究、社会生态研究中的技术经济问题、工业技术改革的生态经济意义、生态经济体系的管理等问题,都进行了新的探索。 我国1980年9月在北京举行首次生态经济问题学术座谈会,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1982年11月在江西南昌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生态经济讨论会,发表了一批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研究的生态经济学论文。1984年2月,全国生态科学讨论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以及150多名生态经济工作者出席了会议。从近年国内发表的论文来看,有关论述森林生态经济、海洋生态经济,特别是农田生态经济等部门的生态经济学和应用生态经济学的文章居多,而属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则较薄弱。这说明生态经济学还是一门年青的学科,无论国内外,目前均未形成完整理论体系。不过,从它研究的内容看,有三个特点: 一是综合性,即它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综合体,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点,同时它研究的又是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二是战略性,它是从根本上,从整体上,从相互关系上,从长远效益上,研究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长远性、根本性的特点; 三是实用性,它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阅读书目: 《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夏伟生、时正新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生态经济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生态经济问题研究》编辑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寂静的春天》〔美〕R·卡逊著,吕瑞兰译,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生存的蓝图》〔英〕哥尔德·史密斯,1972年发表; 《生态经济学》〔日〕坂木藤良,1976年发表。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研究由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复合而成的经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客观规律的学说。它着重从人口、资源、环境的整体作用上,探索社会物质生产所依赖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六十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博尔丁首先使用“生态经济学”一词,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哥尔德·史密斯及日本的坂本藤良在他们的著作中完善了这一学说。博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把地球比作太空中的一只小船,推断人口及经济高速增长将耗尽飞船有限的资源。但也有人反对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可使生态平衡取得资金和技术上的保证。 ☚ 信息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 ☛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研究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它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开展研究,旨在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发展途径。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随着人们对经济再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认识的深化及综合研究的深入,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命运起到积极地指导作用。 ☚ 生化需氧量 生态经济效益 ☛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的意义和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中包括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关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等等。研究生态经济学对于调整、控制和优化人类的生态环境、合理调节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具有重大的长远的意义。 ☚ 发展经济学 农业生态经济学 ☛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研究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并实现两者协调发展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科学。在学科分类上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科学。在中国的学科体系划分中,属于应用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两个子系统交叉结合形成,因此其运行须同时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两种客观规律的要求,并受生态和经济两种客观规律作用的制约。 生态经济学具有本身的学科理论和理论体系,并以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作为自己的核心理论。正是由于这一核心理论的存在,使生态经济学体现了生态时代的基本特征,并决定了本学科整个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学科基本特色的形成。表现在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范畴的建立上,如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协调形成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平衡是由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协调形成的复合平衡,生态经济效益是由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形成的复合效益;表现在生态经济学整个理论体系建立和学科基本特色的形成上,生态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如生态与经济双重存在的原理、生态与经济整体统一的原理、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原理和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统一的原理等,无一不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作为建立的基础; 表现在生态经济学的整体学科特点上,包括它所具有的整体性特点、综合性特点、协调性特点和持续性特点等,也无一不是以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作为基础而形成的。 生态经济学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领域,研究对象和指导实践的作用覆盖了人类经济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领域,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领域,也贯穿了从生产到分配、流通、消费的经济再生产全过程。由此也决定了生态经济学具有自己的全面学科分类体系,从大类上包括理论生态经济学、区域生态经济学 (如城市生态经济学、农村生态经济学、流域生态经济学等)、部门生态经济学 (如农业生态经济学、工业生态经济学、旅游生态经济学等) 和专业生态经济学 (如人口生态经济学、能源生态经济学、土壤生态经济学、水利生态经济学等)。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分类体系是由于客观经济发展实践中生态经济问题存在的普遍性特点所决定的,由此决定了生态经济学在指导现实经济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普遍作用,而且也具有多层次的重要作用。后者既包括指导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建立、各种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包括指导各种具体对策和措施的形成。 中国的生态经济学是由著名经济学家许涤新于1980年倡导建立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人口迅速增加,经济迅速增长。由于没有生态与经济协调的理论作指导,出现了严重的生态与经济不协调问题,从而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适应当代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需要,中国的生态经济学应运而生。同时,中国具有古代朴素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为它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中国生态经济学的产生也反映了科学发展从古代单一 “哲学”,走向学科多分支和专门化,之后又走向当代学科之间交叉结合,形成新学科的必然发展趋势。中国生态经济学是世界生态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外生态经济学的建立,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使用 “生态经济学” 的概念起,比中国生态经济学的提出大约早10年。但是两者的提出都是基于同一世界的同一矛盾和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一目的,因此它的形成与世界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同步的。中国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生态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的根本作用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它的建立和发展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欢迎。1984年,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生态经济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中国生态经济学和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的建立是中国在这方面觉醒的表现,今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要由过去单一用 “综合经济平衡” 作指导,转变为同时用 “生态平衡” 和经济平衡,即用 “两个平衡” 的思想作指导。中国生态经济学建立以来,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生态经济管理学的初步基础,在国家宏观和微观生态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思想的建立,“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 的资源利用新方针的形成,进行生态省市县建设,发展循环经济,以及提出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改革,把中国的经济改革放在自然和经济两种规律的指导下,使之既能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更稳妥的基础上。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反映了生态时代的要求,从而预示了21世纪生态经济学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将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 生态经济学及其产生 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 ☛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参见“其他经济学”学科同名条。 ☚ 准选择价值 自然资源经济学 ☛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ecological economics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整体,因此,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类所从事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同由生物与环境构成的整体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尽管早在19世纪内,圣西门(Henri Saint-Simon)、马尔萨斯(T.R.Malthus)、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S.Mill)、马歇尔(A.Marshall)等人都曾探讨过经济与环境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些研究土地经济学、人口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家也涉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但对生态经济问题的深入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40和50年代。在战后初期的生态经济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有三位经济学家。一位是肯尼思·尤尔特·博尔丁(Kenneth Ewart Boulding)。他在1949年出版的《经济学的重建》一书中,倡议经济学家把资源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纳入经济理论体系之中。另一位是威廉·福格特(William Vogt)。他在1949年出版了《生存之路》一书,强调维护和恢复生态平衡的必要性,并指出如果对人类经济活动再不加以限制,人类将有毁灭的可能。还有一位是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他除了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分析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外,还在1964年、1967年先后出版的《自给农业经济学》、《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中对生态经济问题展开论述。他所得出的结论不同于福格特。他不像福格特那样对生态经济问题持悲观态度,而认为通过人类的努力和技术的进步是可以妥善地处理生态经济问题的。7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学日益受到重视,有影响的著作也越来越多。如梅多斯(D.Meadows)等人的《增长的极限》(1975年第二版)、舒马赫(E.F.Schumacher)的《小的是美好的》(1973)、乔治斯库-罗金(N.GeorgesouRogen)的《熵定理与经济过程》(1971)、克鲁蒂拉(J.V.Krutilla)的《自然环境:理论分析和应用分析研究》(1972)、鲍莫尔(W.Baumol)和奥茨(W.E.Oates)的《经济学、环境政策和生活质量》(1979)、尼斯(A.V.Kneese)的《经济学与环境》(1976)等书,都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 生态经济学可以分为一般生态经济学和部门生态经济学。一般生态经济学又称理论生态经济学,即主要从理论上、整体上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部门生态经济学则侧重于一定领域内的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并且它们的应用性较为突出。诸如农业生态经济学、草原生态经济学、林业生态经济学、海洋生态经济学、城市生态经济学等等,都属于部门生态经济学。在一般生态经济学的研究中,当前被认为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是以下五方面的生态经济问题: 1. 如何理解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这是一般生态经济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基本上有两派观点:悲观论和乐观论。悲观论认为,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消耗、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超出地球在稳定状态下所能承担的限度。只要经济继续增长,那么最终必将导致人类社会的崩溃。乐观论认为,经济增长可能带来生态危机,但经济增长又是惟一能够使人类社会免于毁灭的途径,这是因为,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们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尽管悲观论者与乐观论者在经济增长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上有争论,但他们仍有一些共同的看法,这些主要是: ❶生态危机是必须引起密切重视的头等重要的问题,再也不能延误这方面的研究了。 ❷人类社会的命运掌握在人类自己的手中:重视生态经济问题,人类社会将继续存在与繁荣;忽视生态经济问题,人类社会或迟或早将陷入灾难之中。 2.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着生态环境遭破坏的问题,它们应当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道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已经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它们惟有加速经济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却会加速破坏生态环境。于是发展中国家面临如下的选择:是先发展经济,然后治理环境呢,还是宁肯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如果采取前一条经济发展途径,不仅生态方面付出的代价过大,而且生态的破坏也必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如果采取后一条经济发展途径,使发展速度放慢,那么除生态保护目标以外的其他目标(如就业目标,提高人均收入目标,国际收入目标等)又将如何实现?加之,放慢了的经济发展并不等于不发展,而只要发展,生态的破坏就仍然未能制止,这只是延缓了生态破坏的进程而已。由此给生态经济学研究提出了一个课题:能否找到一条兼顾生态保护目标与其他发展目标的经济发展道路,或简称为生态的经济增长道路?如果能找到的话,那么如何使之成为现实? 3. 在全球生态环境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的条件下,恢复生态平衡成为当务之急,但恢复生态平衡的费用如何筹集? 怎样分摊这些费用才是比较合理的? 这个问题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部分。国内部分是指:一国国内的恢复生态平衡的费用如何筹集,以及怎样分摊这些费用才较为合理?国际部分是指:如何筹集国际性的恢复生态平衡的费用? 怎样分摊这些费用才较为合理?相对于国内部分,国际部分要复杂得多。这是因为,就国内部分而言,恢复生态平衡费用的筹集方式和数额可以在一国政府主持下进行统筹安排,而费用的分摊原则也可以参照税收原则来制定。在现有的福利经济学和财政学的研究水平上,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较好解决的。然而,在国际范围内,这些问题即使通过各国的协商,也不一定能取得一致的看法,而费用的国际分摊则更为困难。例如,究竟是按现实的排污量分摊治理费用还是按累计的排污量分摊治理费用,就是一个大有争论的问题,发达国家倾向于前一方式,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后一方式。当然,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后一方式是比较合理的,但却遭到一些发达国家的抵制。 4. 为防止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以及为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应当采取哪些经济政策,采取什么样的资源配置方式,如何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 虽然这个问题也可以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部分,但国际部分的难度太大,即使拟定出某些方案,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需要研究的重点在国内部分,并且通常与资源配置理论、结构理论、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在研究中,主要涉及每一项经济政策、每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计划方式或市场方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测算,涉及成本与收益的评价,以及涉及资源重新配置的制度因素分析等方面。 5. 生态平衡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理解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社会意义?在生态经济学中,这是一个规范经济学问题。而正由于这个问题具有规范经济学性质,因此争论也是较多的。例如,如何理解生活质量?怎样拟定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环境质量变动同生活质量变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如何理解“人与环境的协调”?怎样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 资源保护、环境保护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什么?生态意识或环境意识的建立的意义何在?从这些问题的讨论势必导致另一些问题的讨论,这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宗旨何在? 怎样以更完整的方式来表述生态经济学的定义?等等。总之,生态经济学的规范研究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问题,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哲学、伦理学方面的问题了。 ☚ 区域经济学 经济伦理 ☛ 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行为及其规律性的学科。是生态学和经济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有: 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目标; 经济平衡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规律; 经济的再生产与自然的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人类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同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 人口、资源、能源、生态环境、城乡建设等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防止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投资来源及效果评价等等。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肯·鲍尔丁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文,提出了作为一门学科的生态经济学。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哥尔德·史密斯出版了生态经济学名著 《生存的蓝图》。同年“罗马俱乐部”提出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在各国引起很大反响。1976年日本坂本藤良的《生态经济学》 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内容较为完整的生态经济学专著。在西方生态经济学研究发展的同时,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生态经济学研究也有较快发展,对生态经济学理论及其应用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同时还建立了各自的生态经济计量模型。我国近几年来也开始研究生态经济学。1984年初正式成立了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并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 ☚ 环境经济学 海洋经济学 ☛ 00000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