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对象,应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探讨改善生态系统的机构与功能、过程与格局,提出合理的区域开发战略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上,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的相互协调,并创造出一个人类得以舒适、和谐生活与工作的环境。生态环境规划是区域发展规划的一部分,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生态环境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目的,是通过调控人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并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生态环境规划的意义在于:
❶国家政策支持各地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国人大九届三次全会发表的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加大城市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突出抓好重点城市、流域、海域污染防治工程,全国实现既定的环境保护和治理目标,搞好城乡规划工作。
❷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所要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人类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这样复杂而多变的动态问题,显然需要高度综合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才能真正显示出它在实际中的作用。
❸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贯彻了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于生态保护的重点在 “防”,主要是提倡通过生态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法律的手段,规范人们的各种经济活动,防止造成新的生态环境破坏,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措施,对良好生态系统或经过恢复重建后的生态系统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使这些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❹制定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当前我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之一。我国在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上,重破坏后的恢复与重建,轻破坏前的保护和预防。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不少地方生态建设的成果被抵消,生态建设上的失误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落实基本国策的重要保证。在1983年的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上,环境保护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既然重要,是立国大策,就必须认真落实。
❻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是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重要组织形式。我国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其中重要的教训是,过去在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经济决策中存在着环境保护的盲点,即没有形成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要是由环保部门组织进行的,有利于树立环保部门的权威,强化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能,是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