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雩祀礼
清代皇帝亲自求雨的祭祀礼。《清史稿·礼志二》: “雩祀: 关外未尝行。顺治十四年 (公元1657年) 夏旱,世祖始祷雨圜丘,前期斋3日,冠服浅色,禁屠宰,罢刑名。届期,帝素服步入坛,不除道,不陈卤簿,坛上设酒果、香灯、祝帛暨熟牛脯醢,祭时不奏乐,不设配位,不奠玉,不饮福、受胙。余如冬至祀仪。其方泽、社稷、神祗诸坛,则遣官莅祭。既得雨,越3日,遣官报祀。定躬祷郊坛仪自此始。…… (乾隆)二十四年 (公元1759年) 常雩不雨,帝步祷社稷坛,仍用玉。六月大雩,亲制祝文,定仪节。前1日,帝常服视祝版,诣坛斋宿,去卤簿,停乐。出宫用骑,扈驾大臣常服导从。至南郊,步入坛,视位上香。祀日,帝雨冠素服步祷,从臣亦如之。不燔柴,不晋俎,不饮福、受胙。3献毕,舞童舞羽、歌诗,退,皆如仪。帝率群臣3拜,撤馔,望燎。礼成,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