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政治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从关注经济的增长,逐渐开始关注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问题提高到一个政治问题的高度来认识。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了世人瞩目的绿色政治运动浪潮,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绿党,从而形成了生态环境政治理论。
政治与生态政治。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平流层破坏、酸雨、水循环问题、土壤退化、森林锐减、一些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环境污染加重、国际垃圾违法转运九大公害,正在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而在每一个问题上又会导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问的种种矛盾加剧和冲突不断,甚至爆发战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逐步演化为政治问题的趋势正在加强。生态问题最终解决也往往需要通过立法、政治干预,甚至战争来加以解决。生态政治问题已经明朗化,并具有现实的存在意义。人是自然界高度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中国古代就提出 “天人合一” 以及道家的 “三才”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老子的 “小国寡民” 的思想,认为治理好一个国家的最理想情况是,人口要少、国土面积要小。在西方,最早以环境构建国家政治制度的是孟德斯鸠,他认为环境决定一个民族实现怎样的民主制度。孟德斯鸠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但他却提出环境对国家政治制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是有一定的合理成分的。
生态政治的基本特征。
❶生态政治是人们的社会活动。生态政治是基于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而产生的,它首先是一种活动,是一种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运动。生态政治活动同样具有一般政治活动的特征。生态政治活动是与取得、运用、维护和参与国家政权或社会公共权力的一切活动的总称。生态政治活动是由一定的主体来完成的。生态政治活动的主体就是个人、集团、阶级、国家、政治机构、政党、社会团体等。依据活动主体的不同,又可以把生态政治活动分为两种类型的活动。一种是个人的政治活动,即指个人以一定的身份参与的生态政治活动,如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党领袖、党员、公民等。由于生态政治具有公共性和全球性的特征,生态政治的个人活动往往对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另一种是集体性的政治活动。这类政治活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生态政治活动的主导力量。集体性的生态政治活动主体包括人民、阶级、政党、集团、政府等。
❷生态政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第一,它增加新的社会政治关系,加强各国在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上的联合和对话,促进各国家之间、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处于共同生态环境下国家与地区之问的联系。第二,它使一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关系由于生态环境而变得异常尖锐和激化,如淡水问题、资源问题和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