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意识shēngtài yìshí〈名〉 指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生态意识shēngtàiyì·shí指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把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的责任意识。 ◇ 要使生态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民族意识,上升为一种全民族的伦理道德,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光明日报.1987.8.20) ◇ 中华民族生态意识发端与日渐增强,也正是缘于一次次生态灾难的警示与教训。(人民日报.2000.9.30) 生态意识shēngtài yìshi指对生态问题的敏锐感觉及正确认识。例如:“要使生态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民族意识,上升为一种全民族的伦理道德,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光明日报》1987.8.20)“正是这种强烈的生态意识催人奋起,才使那里的造林绿化卓有成效。”(《经济日报》1991.3.10) 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能动地反映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规律,形成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两者协调发展的系统理论和情感的总称。它正在作为新的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意识是生态意识的核心。生态伦理学是生态意识的科学表现。培养生态意识,对治理和保护生态系统,推进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 ☚ 科研型企业 技术商品 ☛
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生态意识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的反思,是对现代科学发展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不是纯消费关系,而是协调发展,互利共生的关系。 生态意识要求不仅注意人类活动引起自然变化的近期后果,而且要特别注意它所引起的长远后果,不仅要注意这种活动引起的有利于人的变化,而且要特别注意不利于人的变化。 生态意识立足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否定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单一的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片面发展观,确立全面发展观,用社会总产品的增加、人民生活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即 “三生指标” 体系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确立 “人类的明天和今天同样重要” 的原则,不能剥夺子孙后代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具有足够的资源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力。因此与过去强调征服自然的观念相比,生态意识则着重对人的活动加以自觉的限制,把人类活动局限在某一历史时期生态环境许可的限度之内。 生态意识大体上包括生态论理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观和生态审美观几个部分。 (1) 生态论理观。生态论理观立足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主张人人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谴责和抵制贪图私利和眼前利益,制造、转移污染的非道德行为。主张把人类的论理观念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中去,承认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自然物生息、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反对人类征服、主宰自然的霸道行为,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伙伴关系。 (2) 生态价值观。现代经济实际上是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的价值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经济杠杆保护生态财富,根据生态价值观确定各种自然资源的价值量,实行有偿占用,资源补偿,以保证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的顺利实现。 (3) 生态法制观和生态审美观。 生态法制观要求借助法律的形式,强制人们的活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调节和解决人们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矛盾。 生态审美观则要求以审美意识为指导,引导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 “按美的规律” 创造出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在科学和工业力量干预下发生反自然美的畸变。 ☚ 生态学 绿色食品 ☛ 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能动地反映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规律,形成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两者协调发展的系统理论和情感的总称。它正在作为新的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意识是生态意识的核心。生态伦理学是生态意识的科学表现。培养生态意识,对治理和保护生态系统,推进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 ☚ 科研型企业 技术商品 ☛ 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的可能性,最优解决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的观点、理论和情感的总和。生态意识的特点是: 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把自然、社会和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其整体运动规律和对人的综合价值效应;突破过去那种分别研究单个自然现象或单个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局限; 要求把人对自然的改造限制在地球生态条件所容许的限度内,反对片面地强调人对自然的统治,反对无止境地追求物质享乐的盲目倾向。 生态意识是一种独立的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生态意识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的反映,同时也是人类对工业文明时期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所产生的反映。 生态意识是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发展关系的意识。生态意识是对社会生态系统运动规律的反映,是为了从最优角度解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思考和研究的对象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在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中,对于如何尊重自然界的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的科学的认识。 生态意识是现代社会意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实践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而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则形成了生态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态意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生态意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❶生态经济意识。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生态经济意识,要求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同步增长与进步,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破坏式增长。生态系统能够为人们提供开展生产活动所需要的资源和环境等要素,如果生态环境提供的物质要素充分,就必然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反之,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良好而持续的物质资源供应链中断,则势必会影响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在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应当重视生态经济效益,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❷生态社会意识。树立生态意识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思想基础。以人口问题为例,目前我国人口总量已经超出了我国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建设中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人口观,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口与环境的和谐。 ❸自然生态意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而生态自然意识就是自然观不断形成和变化的结果。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意识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人类进行生产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 另一方面,人类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是和平共生相互依赖的关系,绝不能为了谋取人类的利益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 教育生态学 环保意识 ☛ 生态意识shēnɡ tài yì shi指人们对生态环境及其存在问题的自觉认识。ecology awarenes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