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哲学的理论渊源
环境问题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最为严峻的挑战,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理论渊源。生态哲学的应运而生,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在多种发展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 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系统要素,改变系统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沿着一定的方向道路发展,最终实现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 的发展。
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使人类产生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口增长必须进行控制的社会共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关于人类是否需要控制自己的生育行为,是否需要对人口发展总量进行干预,一直存在争议。1974年的联合国人口会议 (布加勒斯特) 上,各国对人口问题的认识很不一致,不少国家和政府认为不需要控制人口增长,还没有正确认识人口过快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社会进步的压力。1984年的联合国人口大会(墨西哥) 上,各国面对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的态势,以及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共同感到需要进行合理的控制。这次大会宣言体现出绝大多数国家对人类发展健康延续的关注,从而首先形成在人口问题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人口行为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相互影响,使人类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经济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综合思考,构筑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二战” 后的30多年中,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潮流,使得世界经济进入历史上最高速度的持续增长,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形成严重的破坏。1972年召开的人类环境大会 (斯德哥尔摩),提出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观点。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 《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认为今天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人,由于过度破坏地球资源和污染生态环境,可能会使后几代人的处境恶化,第一次明确提出 “持续发展” 观点。在对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综合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 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促使人类健康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中心议题。对以人为本思想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奠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石。1995年联合国召开了社会发展世界首脑会议 (哥本哈根),在发表的宣言中要求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地位,各种经济都要最有效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保证各代人的平等和对环境综合持久的利用,努力实现对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类的责任。1995年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妇女大会 (北京),提出在发展中让妇女真正享有同男人相同的机会,认为对妇女授予权能是将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联系起来的最佳选择。上述一系列国际会议反映出的主体思想,使可持续发展理论确定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充实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的有效途径。
知识经济的出现,使可持续发展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办法。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在对未来经济形态进行展望时,曾首次提出 “知识经济” 的概念。世界银行发表的1998年和1999年年度报告 《知识促进发展》,从全新的视角审视经济发展和建立市场,认为知识是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一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功的秘诀,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贫困的病根。缩小知识差距必须有效地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交流知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利用这次机遇实现新技术的跳跃式发展。知识经济促使经济活动的决策和管理知识化,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科学全面的认识,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知识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使人们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通过发展知识经济的新途径,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