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产业结构
亦称生态农业生产结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生态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简单地说,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是:
❶轻生态效益,资源浪费严重。耕地资源日益减少,水资源浪费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地区仍旧强调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收益,粮食生产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保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认识还存在很大不足,对于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生产中,盲目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与有机质含量下降,过度放牧、过度捕捞及乱伐森林等,使我国农业从整体上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❷发展层次低、规模小。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一般都以种植业为核心,对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产业耦合重视不够,局限于小规模的基于 “食物链” 原理或生物群落组合原理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未形成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仅仅把生态农业作为一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只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环保内容的工作,没有从持续发展的层面统筹规划。
❸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窄,主要是政府投资和群众自筹,引资体制方面还很欠缺。
❹技术支持滞后。我国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开发了具有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但具有推广价值的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却很少。在无公害蔬菜水果方面,只是强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而没有从技术上根本提高产品的质量; 在植保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等方面的技术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要破除将农业限制在第一产业范畴的狭隘概念,树立大农业观念,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链不仅是指初级产品的生产,更是指在生态农业及延伸的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贸易等领域之间,通过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生态体系。如实施 “农牧能商” 一体化建设,以沼气池为纽带,发展蔬菜、果品、花卉种植和养殖业加工业并举的生态农业工程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应充分发掘区位优势,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因地制宜选择产业链中的某一主导产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方向,不断地、有针对性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结构。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低成本、少污染、可循环的生态大农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