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境shēnɡjìnɡ〈名〉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 生境 生境shēngjìng生物所需要的具体生存地域的环境。 ❍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着多样性的~。 ☚ 生活质量 生理年龄 ☛ 生境habitat生物的居住场所或活动场所。即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能在其中完成生命过程的空间。又称栖境、栖息地。美国格林内尔(J. Grinnel) 1917年提出这一名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生物生活的地方。 生境与生活小区(biotype)和生态位是有区别的术语。就某一物种而言,例如东亚飞蝗的生境包括不同的生活小区。产卵期、胚胎发育期和前几龄蝻期,栖息在潮湿的植被茂密的生活小区,龄期较早的蝗蝻开始迁到较干燥的具另一类植被的生活小区,成虫期又迁飞到更远的生活小区。生活小区是指具有相似土壤和气候条件、栖息着一定的动植物群体的地区,如松林、苹果园、稻田、棉田等。生态位则是该种群在生活小区内占据的资源部位。例如,仰泳蝽和划蝽均生活于池塘或湖泊浅水植物密集的地方,具有相同的生境;但仰泳蝽是水面的捕食者,划蝽是水底腐解植物的取食者,它们具有不同的营养生态位。 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生境包括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环境,而生物群落的生境只包括非生物环境,这是生境的两种用法。生物种的分布幅度(distribution scope)是指该种的分布地域范围,这种分布幅度往往受周围环境的制约,在最适分布幅度以内,生长发育最好,在最大或最小限度两极,则逐渐衰退,甚至不能生存。苏联贝-比延科(Г.Я.Бей-Бйенко,1930)以不同地带蝗虫的生境为根据,提出生境更替法则(правилосмены стаций) (见图)。他将所有生境按潮湿程度和植被类型分为3类:干生植物区(干燥、温暖、具有稀疏草类的生境)、中生植物区(中等潮湿的生境)和湿生植物区(极潮湿的草原或沼泽型生境)。居住于北方干生植物区的种类,因逐渐南移而迁居到中生植物区和湿生植物区(实线箭头所示方向),从此法则推断:居住于北方湿生植物区的种类,将在南方荒漠地带完全消失,因为不可能有比湿生植物区湿度更大的生境(虚线箭头表示)。

生境更替法则图 (仿Г.Я.Бей—Биенко)
生境habitat生物生活的具体地段环境因子的总称。生境一词,较之“环境”具有更为具体的含义,可以指某种生物的特定环境,如大熊猫生境;亦可指由某一重要生态因子组成的特殊环境,如沙丘生境。 每种生物的生活,都受到生境的制约。生境制约存在两大区限: ❶耐受区限,即生物生活的极限范围。生境的变化如果超出了极限,生物就无法生存和繁殖。耐受区限决定着生物区域分布的临界线,每种生物的耐受区限,一般是较宽的,临界线是不可逾越的。例如热带植物,一般只能分布在常年无霜冻地区,霜冻就成为它们分布的临界线,动物对高温的耐受能力与其体内蛋白质的抗凝固能力有关,如哺乳动物的耐高温临界线为42℃,鸟类可达45~46℃。 ❷适宜区限,即生物长期生活和繁殖后代的适宜范围。如深水鱼类适宜盐度高、水压大的海域,阴性和阳性植物,各有其适宜的光照强度。每种生物在适宜区限外,虽可暂时生活,但不能久居,更不能繁殖。在适宜区限内,还包含一个更窄的最适区,一般生物成体,可以在较广阔的适宜区限内生活,但繁殖和幼体发育,却只能在最适区内进行。如有些鱼类和鸟类,生活的适宜区和繁殖的最适区有着明显的差别,它们在生殖季节之前,要进行长距离的洄游或迁移,直到最适区才交配、产卵、繁殖后代。 不同物种对生境的适应能力,有广、窄之别,广适性生物,对生境要求不严,适宜区限较宽广,窄适性生物,对生境要求较严,适宜区限狭窄。前者如动物中的褐家鼠、植物中的旱柳; 后者如生长于沙漠中的沙拐枣、喜冷动物北极熊等。 生境habitat生物生活的具体地段或栖息场所。包括生物所需的生存条件以及直接影响它的生态因素。每一种生物的分布幅度受生境的限制,在最适生境内,生物生长发育最好。生境向最大和最小两极发展,生物物种和个体的数量逐渐减退,乃至消失。 生境 生境shengjing任何一个生物种群或群落所在局部地段上环境条件总称。此类与大环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生境,具有一定特性,可以制约有机体生长发育。例如海滨环境虽有总体特点,但生活在海岸沙丘上面、丘间洼地中、贝壳堤上和盐滩上的生物却更直接承受不同生境影响。“环境”条。 ☚ 环境 限制因子 ☛ 生境又称“生态因子总和”。指直接影响生物群体的那些环境因素的综合。如日光、热、水、风、矿物盐类和其它生物等生态因素及土壤、气候等条件。
生境生物所在地段的具体环境。常以地点(纬度)、海拔高度、水陆的相对位置、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周围生物状况等表示之。 生境habit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