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能力过剩shēng chǎn néng lì guò shèngизб ток) произвóдственной мóщности生产能力过剩excess capacity过剩原理是张伯仑(E.Hham berlin)垄断竞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张伯仑的论述,如果企业实际的产量水平低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水平,就是企业的生产能力过剩,企业的实际产量低于与最低平均成本相联系的产量,企业的实际平均成本高于长期最小平均成本。如图所示,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企业面临的是下降的需求曲线D,企业间竞争的长期均衡产生一个正切解点Q。这时由于边际成本mc等于边际收益mr,所以实际的产量为Xt,实际价格为P1。由于Q点高于T点,这就意味着每单位产品成本高于长期最小平均成本,所以尽管这时由于MR=MC,企业赚得的正常利润达到最大可能的限度,但垄断竞争的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有剩余生产能力,即X2-X1。剩余生产能力的大小依赖于厂商需求曲线弹性的大小,当此弹性很高时,每单位产品的实际平均成本与长期最小成本的差额会很小,产量也就更接近于完全竞争时的产量水平。显然出现在垄断竞争时的过剩生产能力是垄断竞争的长期均衡与完全竞争长期均衡相比而言的。一些经济学家从效率的角度指出,过剩生产能力的存在是一种效率的损失,因为完全可能以更少的企业生产出原有的产量水平。每个企业都可以扩大生产,使得其产量达到X2点,平均成本下降到T点。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这样的结果只能通过减少厂商的数量从而减少消费者能够购买的相近产品类别而获得。如果产品类别本身是有价值的,则应重点减少产品类别而不是设法降低单位成本价格,所以不能断定过剩生产能力是否就是一种损失,它也许是为了获得所要求的相似产品的种类而付出的必要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