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甘薯贮藏病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甘薯贮藏病害sweet potato storage diseases

中国有15种以上。产后贮藏造成的损失,约占贮藏量的10%左右。
种类和分布 中国主要发生的有黑斑病和软腐病等。
黑斑病 病原物为甘薯长喙壳菌,属子囊菌,球壳目。甘薯生长期、贮藏期均可受害,病菌主要由伤口侵入,在10~30℃时均能引起发病,在35℃下则不侵染(见甘薯黑斑病)。
软腐病 病原物为匍枝根霉,属接合菌,毛霉目。主要在甘薯贮藏期为害,病菌由伤口侵入块根,病斑扩展迅速,可在4~5天内使整个薯块软腐,组织褐变,呈水渍状,散发出酒味,薯皮上长出白色棉状菌丝,并生出灰黑色菌丝及孢囊孢子。病菌在23~25℃发育最好,6.5℃以下,30℃以上则不发育,病菌孢子在1.5~33℃虽能萌发,但以26~29℃为适宜。
表腐病 病原物为尖孢镰孢甘薯专化型,属半知菌,瘤座孢目。病菌由伤口侵入,在生长期、贮藏期均能为害,产生苍白色或暗褐色病斑,侵染适温为30℃,最高为35℃。
根腐病 病原菌为茄类镰孢甘薯专化型,属半知菌,瘤座孢目。病菌主要由伤口侵入,生长期、贮藏期均能为害,形成茶色至褐色圆形病斑,有同心圆,稍凹陷,表面有纵横龟裂,生长适温为14~36℃最适为25~28℃,最高为36℃(见甘薯根腐病)。
爪哇黑腐病 热带地区甘薯贮藏期的重要病害。病原物为可可球二孢,属半知菌,球壳孢目。在生长期、贮藏期都能为害,病菌由伤口侵入,发病适温为25~35℃,初期呈褐色圆形病斑,渐次扩大,病组织由褐色变黑色,呈干腐状,表面长出黑色孢子壳,呈黑色粉状。
拟黑斑病 病原物为根串珠霉,属半知菌,丝孢目,在生长期、贮藏期都能为害,由伤口侵入,生长、发育温度为5~35℃适温为20~25℃,在35℃下不能侵染。
干腐病 病原物为甘薯间座壳,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甘薯拟茎点霉,属半知菌,球壳孢目。主要在贮藏期为害,病菌由伤口侵入,薯块两端发病最多,表皮褐色,有纵向皱缩,渐渐变软,肉质呈浓褐色,然后形成柱状残余物,其余部分呈淡褐色,组织坏死,病部表面长出黑色瘤状突起物,呈沙鱼皮状。
碳腐病 病原物为菜豆壳球孢,属半知菌,球壳孢目。病菌由伤口侵入,薯皮表面起皱纹,呈褐色至暗黑色,内部变灰黑色,生微细菌核,最后呈木碳状。
灰霉病 病原物为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丝孢目。病斑表面生出灰色毛状菌丝,初期与软腐病相似,后期失水干缩变成僵硬薯块,表面有黑色或褐色块状菌核。
毛霉病 病原物为总状毛霉菌,属接合菌,毛霉目。病菌由伤口侵入。
青霉病 病原物为扩展青霉,属半知菌,丝孢目。病菌由伤口侵入,以伤口为中心,形成褐色圆形凹陷半软腐病斑,上生青色霉,主要在贮藏期发生,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下严重。
黑痣病 病原物为薯毛链孢,属子囊菌,球壳目。病菌自表皮侵入,产生黑褐色斑,但不腐烂,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受害。
茎线虫病 病原物为马铃薯腐烂线虫,属线虫纲、垫刃目。线虫直接自表皮侵入,病薯入窖后病情继续发展,使薯块内部产生褐色糠心,内含成虫、幼虫及卵(见甘薯茎线虫病)。
病害控制 甘薯贮藏期病害,病菌多由伤口侵入,因此应保护薯块免受创伤。主要防治措施有: ❶选用抗病品种;
❷宜在霜前收获,并尽量避免薯块受伤,以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❸收获薯块在35~37℃下处理4天,促进伤口的愈合,减轻贮藏期病害发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