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理瀹骈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是中医外治法专著。清吴师机著,刊行于同治三年(1864),清《八千卷楼书目》最早著录。主要版本有同治三年初刊本;同治九年刻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年据此影印出版,1984年以此为底本出版赵辉贤注释本;光绪元年(1875)补刻膏方本;光绪五年(1879)婺源刻本等。同治九年本为通行本。 吴师机(1806—1886),原名安业,字尚先,清代浙江钱塘 (今杭州市) 人,医学家。道兴十四年(1834)中举人,后入都,以微疾不应试。自此淡于功名,于诗文之外,兼学为医,尤致力于中医外治法的研究。因见由于缺药或误治丧生者很多,且患者中又有不肯服药之人与不能服药之证,而古书多用内服药,少用外治法,遂自制膏药,倡用外治,与内治并行,而补内治之不及。在扬州设存济堂药店,多用膏药治病。不仅应用于外部之疾的治疗,更有内、妇、儿、五官各科疾病的治疗经验。他吸取前辈医家与古典医籍中有关外治的论述,并汇集民间的外治法,参以己见,历时二十载,易稿十余次,撰成《外治医说》 一书,阐述“内外治殊途同归之理”。刊行时,取《子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之意,又因正文以骈体文写成,故易名为《理瀹骈文》。 本书不分卷,前有许楣等序,后有吴氏自跋。全书分“略言”、“续增略言”、“理瀹骈文”、“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四大部分。“略言”、“续增略言”是因为原正文为骈文,非所以通俗,因而在卷首增补“略言”,“撮其大意为浅语,以提其要,使人人开卷了然”。其基本理论与制膏加药之法,均载于此。“理瀹骈文”之正文,用骈俪文体,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证等多种病症的外治法,并详加注文阐释之,提供了不少有效的外治法。“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方并加药法”,介绍他创办的“存济堂药局”修合施送的21张主要膏方,如清阳、散阴、金仙、行水四大膏。每方之下,详述组成、合法、主治病证与应用方法。另附有“治心病方”一文。 本书的学术贡献,主要是:1.对中医外治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发挥。“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病因病机相同,辨证相同,故用药亦可相通。所不同的,只是给药的方法和途径而已。因而“外治必先知内,先求其本”,把审阴阳,察四时五行,求病机,度病情、辨病形等视为外治法必须遵循原则。同时根据不同病情和部位,提出上中下三焦分治的方法。2.扩大了膏药的应用:吴氏外治法,采用膏药薄贴疗法最多。膏与药本分为二,吴氏则合而两全,凡属于内治的汤剂丸散,无不可熬制成膏药,凡服汤丸能治之疾,也无一不可改用薄贴收效。膏药的功用,“一是拔,一是截。凡病所结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传变之虞”。鉴于用药途径的特殊性,必得 “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3. 对外治法进行了改进。总结出敷、熨、熏、浸、洗、罨、擦、坐、嚏、缚、火罐、推拿、按摩等十余种外治法,许多是属于现代理疗法的早期成就。他如温热疗法、水疗法、蜡疗法、泥疗法、发泡疗法等,皆有新见。 本书是第一部中医外治专著,是对中医外治疗法的一次比较系统的总结,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除收有膏药疗法外,也广泛涉及到多种中医外治方法,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优越性与广泛适应性。故本书被后人称为 “外治之宗”。近年以来,膏药疗法及各种外治疗法为临床所重视。赵辉贤氏对本书进行了校勘整理并详细地加以注释,使之通俗易懂,又把原注中大量方和法,尤其是膏方百余张,加以整理,按科归类,详明主治用法,附于书末,便于检索应用。 理瀹骈文外治法著作。清吴师机(1806—1886)撰。不分卷。师机名尚先,原名安业,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行医重视实践,对外治法有较深研究,应用外治法治疗诸疾,每日有数百人之多,“拥塞于庭,待膏之救”。吴氏在博采前贤有关外治法的论述基础上,汇集民间外治法经验,结合其二十余年临床体会,撰成此书。书中论述伤寒、中风、痹证等多种病证外治法。如敷、洗、熨、薰、浸、擦、刮痧、火罐、推拿、按摩等。书末附外治常用膏药配方与治法。吴氏提倡外治疗法,对外治理论和具体措施均有详细论述。认为内外治疗,理同法异。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对每一病证,先列辨证,次论治,再用药。强调膏药可以统治百病。其治疗范围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提出:“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其方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故流传甚广。有同治三年(1864)刻本,光绪七年(1881)广州爱育堂重刊本,一九五五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蒋麒由《敢想敢做的薄贴专家吴尚先》(《浙江中医杂志》1958. 8)、赵正山《吴师机的外治法简介》(《福建中医药》1963. 4)可供参考。 理瀹骈文外治法专著。一名《外治医说》。清·吴尚先撰。1册,不分卷。刊于1870年。本书正文系以骈文体写成,并联系《子华子》一书所说“医者理也,药者瀹也”的涵义,故以《理瀹骈文》为书名。这是一部以膏药为主的外治法专书。卷首总论外治之法。正文部分则分别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多种病证的外治法并详加注文阐述,提供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外治法。书末附常用外治膏药方的配方与制法,并附《治心病方》一文。全书以记述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治法多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便于推广。由于作者本人是外治法卓越的实践家,其所收选的治法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为外治法专著中影响较大的一种。但书中也掺杂了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建国后有影印本。 理瀹骈文书名。清·吴师机(安业,尚先)撰,刊于1870年,是一部论述膏药治疗的专著。作者主张以外治法通治内外科诸证。如伤寒、中风、痹证之类,均可用之。其法以膏药为主,兼以点、搐、薰、擦、熨、烙、掺、敷等法。治疗上独树一帜,选方大多简便验廉,有较高的参考实用价值。但全书以骈文写成,文字难懂,因而流传不广。 理瀹骈文外治法专著。初名《外治医说》。清吴尚先撰。刊于1870年。本书正文是以骈文体写成,据《日华子》:“医者理也,药者瀹也”,故名。本书是第一本外治法专著。作者认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遂专门研究并提倡内病外治法。书中对多种病证的外治法进行了论述,并附常用外治膏药方的配方与制法。为外治法专著中影响较大的一种。 理瀹骈文lǐyuèpiánwén外治法专书。又名《外治医说》。不分卷。清· 吴尚先撰。刊于1870 年。外治法以膏药(薄贴) 为主。正文部分用骈体文形式论述了伤寒、中风、痹症等多种常见病症的外治法, 并用注文详予解释。选方大多简便验廉, 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有影印本。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 《理瀹骈文》《理瀹骈文》系外治法专书。不分卷。清·吴师机撰。刊于1864年(同治2年)。原名《外治医说》,因其正文是用“骈文”形式撰成者,故改名为《理瀹骈文》,是一部以内科理法方药为理论依据,而以外治法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著作。所论内容除外科病症外,更有内、妇、儿、五官等多科疾病的症治经验。内容丰富,治法多样、简便,经济有效,堪称是别具一格和有实用价值的外治全书。书中所收载的外治法,绝非出于单纯的用药经验,而是祖国医学理论在外治方面的具体应用,故在本书序言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又说:“外治必先知内,先求其本,本者何?明阴阳,识脏腑也……”,表明本书中的外治法是建立在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基础上的。但因本书是以“骈文”形式出现的,加之在内容排列上或有纲目不清,缺乏章节分类等缺点,不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与接受,一度处于被埋没状态。长期以来,不少人把本书误认是专门论述膏药的方书,实际并非仅此,本书除收有多种膏药疗法外,还有敷贴法、熨法、洗法、熏法、照法、拭法、浴法、溻法、吸入法、取嚏法、灌导法、火罐法、割治等多种外治措施,充分显示了祖国医学外治法的优越性与广泛性,有的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采用。故本书不论对临床工作或对文献整理研究,都是颇有参考价值的。今流传者有同治、光绪年间的刊本,建国后有影印本出版。 ☚ 外科证治全生集 经效产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