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珍寳類 > 寳物部 > 玻璃 > 玻璃葡萄 玻璃葡萄 bōlípútáo 北宋玻璃質葡萄。葡萄粒大小不一,有圓形、橢圓形。大者徑一·八二厘米,長二·一五厘米,小者徑一·三厘米,長一·四厘米。中空,腹壁極薄。顏色以棕色爲多,白色與緑色的較少。其工藝爲無模吹製法,從吹管上剪下即成。1969年7月,河北省定州市五號塔基出土。河北省定縣博物館藏。 玻璃葡萄一名料器葡萄。北京蒙古族*葡萄常的传统手工艺品。已有百余年历史。初以黄土泥制做,用铁丝将单个葡萄粒连成串,以白灰等天然染料着色,工艺简单。至清末始发展为玻璃葡萄,工艺不断发展。制法先将玻璃原料放入炉火内烧成胶状,用长二尺左右的细玻璃管的一端从炉内挑蘸一小块玻璃糊, 取出后迅速用嘴衔着管子从另一端吹成长、圆等形状的葡萄粒,再经过烧接等工序连成串, 以绢或塑料等做茎叶。技艺精湛,造型逼真, 品种繁多。有玫瑰香、五月鲜、猫眼、鸡心等, 颜色有青有紫, 艳丽, 永不褪色。单枝摆设或搭成葡萄架均可,久存不坏,为装饰和欣赏的工艺美术佳品。在国内外久享盛誉,本世纪初曾荣获巴拿马国际赛会奖。解放后,工艺和原材料均有改进和发展,远销美、英、法、德等国。参见“葡萄常”(10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