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玺读音x·i(ˇ),为i韵目,属i—er韵部。斯式切,上,纸韵。 上一条: 鉩 下一条: 璽 玺璽xǐ❶皇帝的印章 玺璽帝王的印:玉~。 玺xǐ皇帝的印:玉玺。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璽 > 璽 璽 xǐ 古代印章。因使用者身分、用途不同而質料、形制各異,然以金、玉爲多。先秦百官均可使用,自秦爲帝王所專用。古璽常作“鉨”、“𡊑”。唐武后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改稱爲“寳”,後遂“璽”、“寳”並稱。《周禮·地官·掌節》:“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鄭玄注:“璽節者,今之印章也。”宋·高承《事物紀原·衣裘帶服部》:“《後漢書·祭祀志》曰:‘三王彫文,詐僞漸興,始有璽符以檢姦萌。’是印璽之起,肇於三代也。應劭曰:‘璽,信也,古者尊卑共之。’衛宏曰:‘秦以前,民亦以金、玉爲印,龍虎鈕;秦始天子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清史稿·輿服志三》:“國朝受天命,采古制爲璽……其質有玉、有金、有栴檀木。玉之品有白、有青、有碧。紐有交龍、有盤龍、有蹲龍。” 玺xǐ〖名词〗 玺璽xǐ印。秦汉以后专指皇帝印。《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夺之~而免之令。”《世说新语·品藻》:“赵王篡逆,乐令亲授~绶。”(绶:系印的丝带。) 玺*璽xiE7F4 印章 印章印(印记;印篆;印识;钤印;大~;钢~;王~;~把子) 章(章子;图章) 龟(龟印;龟章) 戳(戳子;戳记;图戳;邮~) 记(朱~) 斗纽 斗箕 另见:打上 绶带 身份 职务 ☚ 印章 官印 ☛ 玺璽xǐ斯氏切,上纸。印章,印信。《韩非子·五蠹》:“献图则地削,效~则名卑。” 玺 玺信物。皇帝、皇后、太子的印称玺。唐代武则天以后改为宝。《资治通鉴·汉纪一》: “封皇帝玺、符、节。”应劭曰: “玺,信也; 古者尊卑共之。” 《史记·正义》:“天子有6玺: 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 ☚ 伍符 象笏 ☛ 玺(璽)xǐ❶ (帝王的印) imperial or royal seal: 玉 ~ imperial jade seal 玺xǐ印章。在秦朝以前,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其印章皆称玺。自秦始皇开始,玺成了皇帝印章的专称,别人的印章一律不许称玺。玺为玉质,故又称玉玺,由符玺令掌管。《汉旧仪》说,汉朝皇帝有六玺,皆白玉螭虎钮,其文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参看《文献通考·王礼十》。 玺亦作𡊑、,即印章。 秦以前官、私印均可称“玺”。秦统一六国后,只有皇帝所用印可称为“玺”,官、私所用均改称“印”。汉因秦制,而略有放宽,诸侯王、王后之印也可称“玺”。质地多以铜为之,亦有用金、银、玉者。 玺钤印于公文上,为行使权力的信物。公文用玺的制度起源于春秋后期,当时已有用玺打印在封泥上封固的文书,称为“玺书”。至战国,玺书制度已经形成,不论是命令或来往公文,均须在封泥上盖上玺印作为凭信,否则即为无效。任命官员时必同时发给玺,免职时则收回玺;官员辞职,亦须将玺缴回。至秦汉,唯皇帝、诸侯王与赐匈奴单于的玺印称为玺,百官的玺印均称为印。汉代皇帝行使命令的玺有三种,即孟康所说:“汉初有三玺,天子之玺自佩,行玺、信玺在符节台”(见《汉书·霍光传》注)。而《汉旧仪》则说:“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上三玺或六玺,除皇帝与天子为互称之外,有“行”、“之”、“信”三种区别。各玺的具体用途已不可考,大致用于征发兵役者为信玺,正式的诏令用行玺,其专称玺书或玺敕的则用皇帝自备的“天子之玺”或“皇帝之玺”。汉以后皇帝的玺印大体与汉代相类似。《南齐书、舆服志》述南齐的玺制说:皇帝“行信等六玺,皆金为之,亦秦汉之制也。皇后金玺,太子诸王金玺,皆龟钮”。唐武后恶玺字, 遂改称为“宝”,参见该条。 玺xǐ
△玺(璽)xǐ10画 王部 帝王的印: 玉~|掌~大臣。 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