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玳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玳瑁dàimào

爬行动物,像龟,背壳有花纹,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海洋中。是我国国家保护动物。

玳瑁dàimào

〈名〉产于热带和亚热带海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形状像龟,甲壳可做装饰品,也可入药:玳瑁发簪│玳瑁眼镜框。
【提示】又作“瑇瑁”。

玳瑁dài mào

一种爬行动物,甲壳有光泽,有黑色斑点,可做装饰品:一同到了,红香圃中,只见筵开~,褥设芙蓉。(六二·1457)按,指以玳瑁为装饰的坐席。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爬行部 > 龜 > 玳瑁
玳瑁  dàimào

亦作“毒冒”、“碡瑁”、“蝳蝐”。海龜之一種。背面黄褐色,腹黄色。甲可製作裝飾品,也可入藥。其稱始見於秦漢典籍。《淮南子·泰族》:“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潤澤若濡。”《漢書·地理志下》:“[粤地]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璣、銀、銅、果、布之湊。”《後漢書·王符傳》:“犀象珠玉,虎魄瑇瑁。”李賢注引《吳録》:“瑇瑁似龜而大,出南海。”《文選·左思·<吳都賦>》:“摸蝳蝐,捫觜蠵。”張銑注:“蝳蝐似龜類有文。”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鱗蟲禽獸部 > 鱗 > 玳瑁
玳瑁  dàimào

亦作“瑇瑁”。海龜科動物玳瑁之甲片。近圓形、三角形或多角形板片,色暗褐,半透明,平滑光澤,質堅韌,不易折斷。主治熱病驚狂,譫語,痙厥,癰腫瘡毒。《淮南子·泰族<訓>》:“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潤澤若濡。”《後漢書·王符傳》:“犀象珠玉,虎魄瑇瑁。”唐·陳藏器《本草拾遺·蟲魚部·瑇瑁》:“寒,無毒。主解嶺南百藥毒……大如扇,似龜甲,中有文,生嶺南海畔山水間。”

玳瑁


古代名物 > 珍寳類 > 寳物部 > 諸寳 > 玳瑁
玳瑁  dáimào

亦作“瑇瑁”。指一種龜屬動物的背部甲殼。共十三片,中央五片,側甲八片。上有褐色與淡黄色相間之花紋,可作裝飾物,亦入藥。產於南海。《淮南子·泰族訓》:“瑶碧玉珠,翡翠玳瑁,文彩明朗,潤澤若濡。”《後漢書·王符傳》:“犀象珠玉,虎魄瑇瑁。”三國吳·萬震《南州異物志》:“瑇瑁如龜,生南方海中。大者如蘧篨,背上有鱗,其大如扇。取其鳞因見其文。欲取作器則煮之,因以刀截,任意所作。”宋·趙汝適《諸蕃志》:“瑇瑁,形似龜。”《格致鏡原》卷三十三引《寳苑》:“玳瑁出南蕃山海中。白多黑少者價高,但黑斑多者不爲奇。”

玳瑁

玳瑁

形状似龟的爬行动物,产于热带海中,甲壳有斑纹,可做装饰品。玳瑁,dai mao。李时珍《本草纲目》集解:“按范成大《虞衡志》云:玳瑁生海洋深处。状如龟鼋(yuan),而壳稍长,背有甲十三片,黑白斑文,相错而成。其裙边有花,缺如锯齿。无足而有四鬣,前长后短,皆有鳞,斑文如甲。”司马相如《长门赋》:“致错石之瓴甓兮,像玳瑁之文章。”——密致地垒迭众石,组成有花纹的地面,就如同玳瑁甲壳上的斑纹一样。《子虚赋》:“其中则有神龟蛟鼍,玳瑁鳖鼋。”——水中生着大龟、蛟鱼、鼍鱼、玳瑁、鳖鼋一类的动物。又:“罔(网)玳瑁,钩紫贝。”——用网扑捉玳瑁,用钩子钩取紫贝。

☚ 大乐鼓吹   代越悠思 ☛

玳瑁dài mào

〖名词〗
海中动物。形似龟,甲壳可作珍贵饰物(1)。《货殖列传序》: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长江以南出产楠木、梓木、生姜、肉桂、金、锡、铅、丹沙、犀角、玳瑁。

玳瑁

爬行动物,形似龟,甲壳可做装饰品。《孔雀东南飞》:“足下蹑丝履,头上~光。”

玳瑁

药名。出《开宝重定本草》。又名瑇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主产台湾、福建及广东海南岛沿海地区。甘、咸,寒。入心、肝经。清热息风,凉血解毒,平肝镇惊。治热病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小儿惊痫,中风痰迷,口噤不语,热毒斑疹,痈肿疮毒。多入丸、散,亦可镑片煎服或磨汁服,3~6g。本品含角蛋白及胶质等。本品还有微弱的诱导T细胞的作用。

玳瑁hawksbill turtle

Eretmochelys imbricata L.,爬行纲,龟鳖目,海龟科。一般长约0.6m,大者可达1.6m。头项有两对前额鳞,上颌钩曲。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龄增长而渐趋平铺状,表面光滑,具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四肢呈鳍肢状。前肢较大,有2爪;后肢较小,仅1爪。尾短小,一般不露出甲外。性暴烈,以鱼、软体动物和海藻为食。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热带、亚热带海区。中国产于南海、东海和黄海,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卵可食;角质板可制眼镜框及装饰品。中医学上以角质板入药,性甘、咸、寒,清热解毒,镇惊,主治热病,惊癎,痘毒,疔疮等。古巴为主要生产国,具较大经济价值。

玳瑁

玳瑁

属海龟科。别名十三鳞、瑁、文甲。中国国家II级保护动物。体长大者可达100cm,体重50kg左右。前额鳞2对,腹甲具2条纵棱,背甲共有13块,作覆瓦状排列。缘甲的边缘有锯齿状突起,尾短,四肢桨状,前后肢各具2爪。头、尾和四肢均可缩入壳内,腹面几为白色。生活于暖水性海洋,每年2月下旬繁殖,每次产卵70~150枚。卵径35mm。依靠自然界的温度孵化,孵化期49~60d。肉食性,性情凶猛。

玳瑁

玳瑁daimaoEretmochelys imbricata

脊椎动物,爬行纲,海龟科。一般长约0.6米,大者可达1.6米。头顶有2对前额鳞,上颌钩曲。背面的角质板覆瓦状排列,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得光滑,具有褐色和淡黄色相间的花纹。四肢呈鳍足状。前肢较大,有2爪;后肢较小,仅具有1爪。尾短小,通常不露出甲外。性强暴,杂食性,以小鱼、贝类和海藻为食。产于黄海、东海、南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卵可食,角质板可制钮扣或装饰品,甲片可入中药。在我国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图303 玳瑁

☚ 海龟   棱皮龟 ☛

玳瑁dài mào

《本草纲目》介部第45卷玳瑁(21)。药名。
【别名】瑇瑁(《开宝本草》),蝳蝐(《桂海虞衡志》)。
【基原】为海龟科动物歌唱的甲片。
【性味】甘咸,寒。
❶《开宝本草》:“寒,无毒。”
❷《品汇精要》:“味咸,性寒。”
❸《本草纲目》:“甘,寒,无毒。”
【归经】《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用主治】清热,解毒,镇惊。治热病惊狂,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❶《食性本草》:“疗心风邪,解烦热。”
❷《日华子本草》:“破癥结,消痈毒,止惊痫。”
❸《本草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磨汁,一至二钱;或入丸、散。

玳瑁dàimào

中药名。出《开宝重定本草》。又名瑇瑁。为海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imbricata (L. ) 背部的甲片。主产于台湾、福建及海南等地。甘, 寒。入心、肝经。清热解毒, 平肝镇惊。治热病神昏、谵语、痉厥、中风、小儿惊痫, 煎服: 3 ~ 6克。亦可磨汁, 或入丸、散服。

玳瑁

玳瑁

玳瑁,又名玳瑁甲、明玳瑁、文甲。始载于《本草拾遗》。为海龟科动物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 L.背部的甲片。春末、夏初捕捉,以沸水烫死,剥下甲片;或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浇泼,使甲片脱落,洗净,晾干或晒干。
甲片呈近方形、菱形或扇形的板片状,长8~35cm,宽5~25cm,厚0.15~4mm,中间厚,边缘较薄。表面平滑而有光泽,有暗褐色与乳黄色交错的斑纹,半透明,边缘呈不整齐的锯齿状,近边缘处有平行的层状沟纹;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排成云彩状图案。脊角板中间有隆起的棱脊。质坚韧,不易折断。气微腥,味淡。产于福建、台湾、浙江舟山群岛、广东西沙群岛沿海地区。
本品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功能平肝定惊,清热解毒。主治热病惊狂谵语、小儿惊风、大人中风不语、血虚眩晕、阴虚烦热不眠及痈肿疗疮、痘疮等证。用治温热病风阳亢盛,痰热内闭所致的神昏谵语,惊厥抽搐以及小儿急惊风,均可用本品研末服或煎汤饮; 并可与犀角、朱砂、琥珀、雄黄、安息香等清热开窍镇静药配用,如《和剂局方》至宝丹。治中风不语,用本品是取其平肝息风之功,可与牛膝、地龙、菖蒲、豨莶草等伍用。玳瑁治血虚眩晕及阴虚烦热、不眠、易怒,临床多与生地、白芍、龟版、牡蛎同煎。治心肾虚热的迎风流泪,玳瑁可配羚羊角、石燕子研末,薄荷汤调服。李时珍谓本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除用于热病外,也常用于痈疽疔疮及脓毒血症。古方也用于预解痘毒,如《灵苑方》载,用生玳瑁合生犀角磨汁,于流行时服之,未发者可内消,已发者可稀少; 《痘疹论》以本品及犀角磨汁与猪心血少许及紫草汤同服则可治痘疮黑陷不起。本品外用有解热止痒之效,水磨外搽可治痘疮瘙痒,及药物过敏引起的皮疹。煎服,9~15g。亦可磨汁服。
实验研究: 玳瑁背甲含角蛋白和胶质等。

☚ 牡蛎   磁石 ☛

玳瑁

hawksbill turtle


玳瑁

hawksbill;sea turtl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