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概述
壮族现代文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映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学,鲜明的无产阶级党性和奋勇前进的时代变革精神,为其基本倾向。壮族作家所创作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都保持和坚持着现实主义的传统,直接反映时代风貌,与壮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紧密联系着,使壮族文学真正成了壮族人民的文学,起着为人民服务的积极作用。
从1919年“五四”运动算起,至今70余年的现代壮族文学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1949.10)壮族文学除了民间文学而外,壮族作者家文学也正在兴起。如曾平澜、高孤雁的诗作,韦杰三的小说、童话、新诗集《韦杰三烈士集》,陆地的短篇小说集《好样的人》、中篇小说集《钢铁的心》,张报的新诗《怒吼吧,中国! 》陆明才、黄海波、潘古的抗战歌词、华山的战地特写和万里云的散文等等,都相继问世,为壮族文学增添了新的艺术色彩。
建国后,在党的文艺路线和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壮族作家队伍得到了逐步的建立和壮大,作家文学创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打破了有史以来的壮族文学以民间文学为主体的格局,而步入了以作家文学为主体的历程,从而呈现出社会主义文学的崭新面貌。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后到1966年的17年中,随着壮族经济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壮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改变,壮族作家成长了起来,反映壮族人民生活的作品不断面世,如反映壮族地区土地革命运动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陆地)、赞美壮族人民美好情操的叙事长诗《百鸟衣》、《凤凰歌》(韦其麟)以及李志明、黄青、莎红等人的诗歌,周民震、萧甘牛等人的散文等。这些作品不仅直接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更饱蕴着一股歌颂中国共产党,赞美新生活,表示坚定走社会主义光明大道的阶级情感和积极奋进的进取精神。二是1966—1976年的10年中,当代壮族作家文学同样经历了一场灾难,作家受到了批斗,其作品如《故人》、《刘三姐》等被视为毒草而受到批判,一批初露头角的壮族青年作者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伤害。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温暖了壮族作家的心;改革、开放的政策,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激励着壮族作家的笔,压抑了多年的创作潜力一下爆发了出来。从1978年至今的十二三年内,壮族老作家焕发了青春,中青年作家大显身手,创作的各种体裁作品,有如烂漫山花。据不完全统计,长篇小说出版了20余部,其中《瀑布》、《劫波》、《明星恨》、《山城剑影》、《摩根之梦》、《太阳神的厄运》、《天眼》等,中短篇小说集《白罂粟》、《隔壁官司》、《彩云归》等,诗集《寻找太阳的母亲》、《边寨曲》、《山河声浪》、《凤凰歌》、《泉韵集》、《远方》、《 一个女大学生的情思》等,散文集《花中之花》、《故乡的坡歌》、《蹄花》、《山水·风物·人情》、《歌潮》、《秋萤》 等,散文诗集《红是水河之恋》、《吻的悲壮》等,构成了丰富多彩,蔚然大观的现代壮族作家文学壮景。
伴随着壮族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的发展,研究壮族文学的理论和评论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建国以来,壮族文学理论和评论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出版了不少壮族文学研究集和资料集,如《广西民间文学散论》(蓝鸿恩)、《壮族歌谣概述》(黄勇刹)、《创作余谈》(陆地)、《壮族民间文学概观》(韦其麟)、《陆地研究专集》(蒙书翰)、《周民震、韦其麟、莎红研究合集》(周作秋)、《桂海文潭》(杨炳忠)、《陆地和他的长篇小说<瀑布>》(王敏之、谢福铭)、《广西壮族文学评论集》(王敏之、雷猛发)等。这一批文艺理论和评论著作,对总结和促进壮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壮族文学史》的出版,是多年来壮族文学研究的结晶,也是填补壮族文学空白的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