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錢背鑄有鑄錢局省稱的古錢。明清有鑄錢權的機關,在中央爲户部、工部,在地方則爲各省布政使司。明代户部有寳泉局,工部有寳源局,各直省鑄局皆得稱寳泉或寳源。清代襲其制,惟各直省不得稱寳泉、寳源。雍正以前,各省鑄局至爲繁雜,有省局、鎮局、府局、州局,各冠以地名,錢背文則用其省稱,多爲滿、漢文分鑄。有一省數局,亦或數省無一局。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冬,户部議定各省祗准設一局,將臨清、宣府、薊州、大同、寧夏、江寧、漳州七局先後停廢。又依寳泉、寳源名例,將各省錢局名稱一律改爲以“寳”字爲首,配以本省一字,新疆數局例外。雍正以後,錢背文多爲滿文,左“寳”,右錢局地名省稱,如“泉”、“源”、“陝”、“東”等,稱爲寳泉局某某錢、寳陝局某某錢,以此類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