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王运熙教授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史的研究 王运熙(1926— ) 王运熙 | 本刊记者 张德龙主编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办公室编 | 复旦学报1983年5期 上海高等教育系统教授录第83页 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第615页 | 王运熙 | 王增藩主编 | 复旦大学教授录第9页 |
王运熙 王运熙1926年—江苏金山县人。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该校教授,其主要著述有《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乐府诗论丛》、《六朝乐府与民歌》、《李白诗选》、《李白研究》等。 王运熙古诗研究的重点在汉乐府,其成果主要集中于《乐府诗论丛》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两部论著之中。在这些论著中,作者主要论述了乐府官署的起始和沿革,乐府某些曲调、曲辞的演变考证,乐府与民歌的关系等问题。他认为《史记》和《汉书》所载武帝以前的“乐府”,实指“方乐”,和武帝所立之“乐府”并不是一回事(《乐府诗论丛·汉武始立乐府说》)。根据汉乐府中民歌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及诗中所提到的名物,他得出这些诗绝大部分产生于东汉,并对这些民歌,特别是《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和高度的评价(《汉乐的俗乐和民歌》及《论孔雀东南飞的产生时代、思想、艺术及其问题》)。在《略谈乐府诗的曲名本事与思想内容的关系》(《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一文中,他论述了乐府诗的曲名本事与思想内容关系的三种情况:一、二者互相吻合,这种现象在“鼓吹曲辞”和“横吹曲辞”中尤为普遍。如《战城南》、《将进酒》、《吴山月》等,但其思想内容也有变化,如何承天所作《有所思》内容,虽仍与曲名相会,但不是象古辞那样写男女相思,而是写孝子念慈亲,题材、主题已经不同了。二、部分乐府歌辞与曲名不相符合,但在思想内容上还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或主题相同、或主题比较相近。如《薤露》、《蒿里》二曲古辞,原为挽歌,人死出殡时使挽柩者歌之。而后来曹操的同名二曲,则用来描写汉末丧乱,“其内容固然与曲名不相吻合,但从古辞的哀悼个人死亡扩大到哀悼国家丧乱,在意思上仍有相通之处。”三、部分乐府歌辞的思想内容,不但与曲名不相吻合,而且在思想意义上与曲名、本事、原辞等也没有什么联系。如《秋胡行》原是写秋胡戏妻的故事,但在曹操的同名作里都是歌詠追求神仙。王运熙认为乐府诗中一、二类的情况比较多见,而这就使思想内容上或多或少受到原题、古辞的制约,不容易自由地反映崭新的题材。唐以来不少新乐府的产生,就是为了打破这种限制,更充分更有效地反映当代的社会现实。在《六朝乐府与民歌》著作中,以《吴声歌曲》和《西曲》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产生的时代、地域、渊源以及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并通过乐曲中和送声作用的阐明,解决了现存许多歌词内容,与原始传说不相符合之疑问。 ☚ 廖仲安 曹道衡 ☛ 王运熙1926年生,江苏金山县人。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该校教授。著有《李白研究》、《李白诗选》、《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等。 王运熙的唐诗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李白研究》和《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两部专著中。他除了从关心人民、揭露黑暗、追求自由等方面分析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之外,还注意探讨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意义。他认为李白诗歌中对于大自然的描写是一种伟大的艺术成就,“诗人以其独特的风格,广阔而深邃地揭示了大自然的美和生命。”他还具体地论述了李白诗中自然与人格的关系:“对于雄伟奇险的高山大川的描写,反映出诗人豪迈奔放的性格;对于孤傲兀立的寒松古柏的描写,反映出诗人骄傲倔强的意志;对于晶莹纯洁的月亮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心灵的一尘不染;对于芬芳脱俗的幽兰的描写,则反映出诗人道德情操的高尚优雅。”王运熙认为,王维最善长描写自然风景,他描写农村风光的田园诗数量并不多,数量更多并且更富有特色的是他的山水诗(见《王维和他的诗》)。王运熙认为:“盛唐诗歌的特点是风骨、声律二者皆备。”它一方面具有汉魏诗歌的风骨,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六朝至唐初时代的严密的声律,既表现了新时代的雄浑有力的精神面貌,又完善和发展了声律和谐的近体诗,形成了一种刚柔兼备、文质彬彬的诗歌(《释<;河岳英灵集>;论盛唐诗歌》)。对白居易及其《新乐府》诗,王运熙也有着较深的研究,他认为:“《新乐府》五十首的结构很严密,艺术描写非常优秀,富有独创性和感染力量。”白居易创作《新乐府》,“能够选择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来予以真实地反映。在体制、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又吸收了诗经、古乐府以至杜甫、唐代民间歌曲的经验,融会众长,并且有新的创造和发展。”这些都是构成《新乐府》艺术成就的重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