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内外伤辨惑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内外伤辨惑论

内科著作。金李杲撰。三卷。杲有《脾胃论》已著录。此著成书于金正大八年(1231),刊于宋淳祐七年(1247)。约二万七千字。本书对内伤和外感两大病类,从病因、症状、脉象、治法等方面作了详细辨别。上卷为辨阴证和阳证、辨脉、辨寒热、辨外感八风之邪、辨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辨气少气盛以及劳役与中热等证的分析鉴别;中下卷论述饮劳倦、脾胃气虚等证的处治以及用药宜忌等。李氏论治,侧重脾胃,但亦注意内外伤的辨证。认为“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 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营卫不守,诸病由之而生”。以脾胃气虚立论,除着眼于内伤饮食劳倦与外伤风寒两类疾病的鉴别外,并论述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病症的辨证论治。法取补土生金,升清降浊。所论内容均为李氏临证经验的结晶,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均有指导意义。于中医脾胃理论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颇为后人所重。有元刻本,《古今正脉全书》本,一九五九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姜春华《评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新中医药杂志》1978.11)、洪梦浒《对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几个基本观点的认识》(《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78.2),可供参考。

内外伤辨惑论

书名。又名《内外伤辨》。3卷。金·李杲撰。刊于1247年。主要论述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疾病。卷上有辨阴证阳证、辨脉等13篇有关辨证的论述;卷中、卷下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了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疾病的证治。解放后有排印本。

内外伤辨惑论(1247年)

书名。金·李杲(东垣)著。3卷。主张“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 ,必须将二者辨别清楚。凡因精神刺激、饮食劳倦等引起的疾病皆为内伤。大旨总以脾胃为主,应用调和脾胃的治法。其自创的补中益气汤仍为今天所沿用。此书后收入《东垣十书》中。

内外伤辨惑论

三卷。金李杲 (1180——1251)撰。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保定)人。幼好医药,从学于名医张元素,尽得其传,对《内经》、《难经》等医籍深有研究,脏腑辨证经验丰富,对脾胃内伤机理有所发挥,人称“补土派”,为金元四大医家之一。虽为张元素之徒,其名却出于元素之上。对中医理论贡献极大,故后世有“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撰有《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书。此书成于金正大八年 (1231),刊于宋淳佑七年(1247)。共二万七千余字。此书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对内伤和外感两大病类,从病因、症状、脉象、治方等方面作了详细辨别。上卷为辨别阴证和阳证、辨别脉象、辨别寒热、辨别外感八风之邪、辨别手心手背、口鼻、筋骨四肢、头痛、辨别气少气盛以及劳役与中热等证的分析与鉴别共十三篇,中卷论饮食劳伤、四时用药加减、暑伤、胃气论等;下卷为用药宜忌,附内伤用方等。李氏医论大旨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感冒等。李氏取法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认为“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营卫不守,诸病由之而生。”以脾胃气虚立论,除着眼于内伤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病症的辨证论治,同时李氏亦注意内外伤的辨证。此书为李氏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对临床诊断与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元刻本,《古今正脉全书》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四库全书》本。

内外伤辨惑论nèiwàishānɡbiànhuòlùn

医书。又名《内外伤辨》。3 卷。金·李杲撰。刊于1247 年。书中对内伤饮食劳倦与外伤风寒两类疾病的各种疑似证候进行辨析, 并论述了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病症的辨证论治。治法强调扶助脾胃。该书后收入《东垣十书》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