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选自《全唐诗》。 王昌龄在名家如林的盛唐时代,曾赢得“诗家天子”的称号。他是七绝的圣手,现存一百八十余首诗中,七绝占近一半。明朝人杨慎说:“龙标(王昌龄曾任龙标县尉)绝句,无一篇不佳。”此诗是他七绝送别题材的名篇,作于天宝初年(约741)贬江宁县(今南京市)丞之时。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角,登临可以俯瞰长江,远望楚地,常是文人墨客登临饯别之所。《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为芙蓉楼。”辛渐是王昌龄的挚友,此番远道来探望遭贬的诗人,可能是将取道润州(今镇江市)到扬州,再北上洛阳。诗人感激他的一片深情,由江宁一直送行到润州。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俩人联袂携手,登楼话别。诗人作《芙蓉楼送辛渐二首》赠行,此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是分两层意思来写的:一、二句写送别情景,暗示心迹;三、四句直抒胸臆,告慰亲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诗人从昨夜寒雨入吴写起,以一幅烟雨凄迷的雨锁长江图,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夜雨对床,多少知心话儿要诉,窗外雨声淅沥,真是小楼一夜听秋雨,点点滴滴落在离人心!从此句语法构成和参读此诗另一首,知“入吴”的主语应是“寒雨”。此句点明时间和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出了时间的发展过程,从昨夜推移到天明,写次日早晨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情景,天明时分,辛渐登舟将行,只见“孤帆远影碧山尽”,诗人目送帆影远去,举目茫然,眼中只剩下孤峙的山峰,“楚山孤”是诗人移情之笔,“孤”正是诗人自己孤寂惆怅心境的写照。润州古时曾先后属于吴国和楚国,因此,一、二句中以“吴”、“楚”同义互文来指润州一带地方。一、二句的送别之景,暗蕴着诗人峭傲凄清的思想感情,因此,三、四句自然过渡到诗人将别的叮咛之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贬谪江宁丞前曾任汜水县尉,汜水就在洛阳附近,而且又是取道洛阳赴任的,洛阳有他不少朋友,如岑参、李颀等,临别时均有诗赠别,如“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李颀《送王昌龄》)“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因此,诗人无时不在想念洛阳亲友,可诗人却以虚拟之笔,反主为宾,以“洛阳亲友如相问”反衬诗人对洛阳亲友相思之深,同时又可借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高尚的操守,告慰亲友。以玉壶冰来比喻操节高尚,早在魏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就有“心若怀冰”之句;六朝刘宋的鲍照《白头吟》也有“清如玉壶冰”之句;唐开元宰相姚崇《冰壶诫》序中则有:“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更是将冰心玉壶作为做官的自勉铭。诗人凝炼地把“冰”、“心”、“玉壶”三者意象统一在七字之句中,铸成这一千古名句,激励千秋仁人志士之心。据殷璠《河岳英灵集》记载,王昌龄“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因此,诗人此处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操节,蔑视旁议,使全诗顿时闪耀出动人的光彩,含蓄蕴藉,情韵深长。 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说:“借送友以自写胸臆,其词自潇洒可爱。”此言甚是。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②,平明送客楚山孤③。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④。 ·注 释 ①芙蓉楼:原名西山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分别的头天晚上,诗人在此为朋友辛渐饯别。 ②吴:镇江属古吴地。 ③楚山:楚地的山。镇江一带,吴越亡后归楚,故称。 ④冰心:像冰一般莹洁的心。玉壶:玉石做的壶,比喻高洁。此诗末句是从鲍照的“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演化出来的,来比喻人心纯洁如内怀冰清,外涵玉润而光明澄澈、表里如一。 ·导读入境 王昌龄一生仕途坎坷,在众口交毁中,屡遭贬谪。唐开元末年,诗人的好友辛渐北上洛阳,诗人陪辛渐从江宁连夜到润州。此诗即写第二天早晨江边之送别。 昨晚下了一夜的寒雨,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水天相连,浩渺迷茫。清晨诗人送辛渐来到江边,辛渐即将由此登舟北去洛阳了。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孤峙于苍茫平野之外的楚山之中。一种孤寂、怅惘之感油然而生。辛渐将去的洛阳有诗人的亲朋好友,他们肯定很惦记诗人在这里的情况。诗人托辛渐转告洛阳亲友:我为官高洁清白,正如同清澈无瑕的玉壶中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 ·赏 析 王昌龄在送别辛渐时,向友人表示了自己坚守廉洁的志向,与之共勉。 本诗即景生情,情蕴景中。第一句便以“寒雨”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不仅写出离别时之气候景色,那寒意其实已沁透了两个离人内心。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意境开阔,且着一“孤”字,便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自己处于逆境中之孤寂、凄苦已包含进去。 第三四句写诗人虽屡遭贬谪,坎坷不平,但决不改变初衷。以冰心玉壶自喻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冰心置于玉壶的比喻又与诗中屹立在江天之中的楚山形成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冰清玉洁、孤介傲岸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思考题 1.“连”字和“入”字仅仅是写雨势吗? 诗人为什么要写楚山的“孤”呢?这些字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2.按常情,诗人应问候亲友,为什么却写亲友如何打听自己的境况?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天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古属吴国)镇江市西北。辛渐,作者的诗友。辛渐因事去洛阳,诗人写诗相送。原诗共两首,这是第一首。楚山,辛渐由江苏去洛阳,路过湖北一带,春秋时属楚国,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诗的前两句,用有些凉意的寒雨、如泣如诉的江水、孤兀的楚山、天刚破晓的时刻,营造出一种诗人与诗友惜别的凄楚氛围;后两句则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代我以冰、玉的高洁和纯美,表示对他们的情意,成为千古名句。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内容丰富,感情真挚。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说太原人,又一说江宁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开元二十八年被贬为江宁丞,后来又因为细故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为此世称之为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发生,还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被杀。王昌龄工于诗作,特别擅长于七言绝句,题材多是描绘边塞生活,抒写宫怨离愁,也有些是揭露统治者的,他的高超的艺术才能使短诗具有那么丰富的表现力,而又寄寓那么多的真情实感,诗的节奏明快,音调悠扬,文字洗炼,当时除李白之外少有人比,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誉。 作者于天宝元年出为江宁丞,此诗写于任内。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城西北角,辛渐是他的朋友,王昌龄在此送别辛渐去洛阳。作者此时是被贬之人,平生虽很旷达,但贬居送客,心中难免不泛起一种孤寒之感,然而以诗来表现却不宜直接说出,此处用了溶情入景的手法。头一句的本意是说夜晚江上下了一场大雨,如果这样平写就只有散文叙述的直意,却缺少诗的含蓄情意,精于写诗之道的王昌龄在诗化生活的时候,进行了两点加工:第一,使夜雨拟人化,第二,给雨打上了感情烙印。所以进入诗中的雨,具有自身的生命活力,它好象知道此地有人话别,趁着黑夜,横连江面,落入吴地,助长离情;而对于诗人来说,这雨就成了“寒雨”,使在这里贬居送客的人更觉苦寒。第二句是写雨后的早晨送客洛阳行,遥望楚山孤影,更是不愿分手;艺术手法与第一句相同。第三、四两句写得别开生面。一般人写到这时,多是说说分手两人的情意牵连、别后祝愿,可是此处却是相托传语,要辛渐给在洛阳的亲友带去一句申明操守的话,内容也还不是一般的思念之情、离居之感。但是对王昌龄这两句诗细加品评,也能清楚感知,诗人要朋友带往远处的心志,又正是首先表示给正要分手的友人的,这就使诗的表现力增加了很多。作为送别诗,前两句含深情而不露,后两句表高志而自然,非写诗高手绝难做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