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安石《渔家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安石《渔家傲》王安石《渔家傲》王安石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①。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②。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③。 注释 ①窈窕:(宫室、山水)幽深。②朝鸡:早晨报晓的雄鸡。③邯郸道: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在邯郸道上一客店中昼寝入梦,历尽荣华富贵。梦醒,主人炊黄粱犹未熟。后用来比喻虚幻的事和理想破灭。 山居图 【宋】 燕肃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王安石晚年虽然远离政坛,但并未成为万事不关心的隐士,忧国忧民之情仍未泯灭。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再次罢相,出判江宁府。他在江宁的白塘建筑房屋,名之“半山园”,自号“半山老人”。这首词就是王安石隐居闲适生活的剪影。 据宋陈岩肖《庚溪诗话》记载,王安石“辞相位,退居金陵……脱去世故,平生不以势利为务”,只得日骑小驴,往返于钟山与半山园之间,吟咏钟山风物,聊以遣情世外。“有时俗事不称意,无限好山都上心”(许顗《彦周诗话》引俞紫芝诗)应该可以作为对他创作背景的理解。 其间,他写了大量写景的五七言绝句,风格雅丽精绝,具有“深婉不迫之趣”,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王安石也有一些词与此间的小诗异制而同旨,本词就是其中之一。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雪浪斋日记》赞此词“略无尘土思”,宋黄昇也认为“极能道闲居之趣”(《花庵词选》)。 作者用精巧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勾画出闲淡秀雅的自然风光,读来怡情悦目,历历如画,显示出了与前期风味迥异的恬淡闲适的特点。上阕写住处清幽绝尘、秀逸俊美的自然环境,剪裁精当,由远至近。在千嶂环抱、绿水萦绕的背景上,加以“小桥”“花草”“屋窗”等细物,显得既阔大奇崛又纤巧秀美,再用“抱”“萦”“扫”等几个动词,使整个场景活动起来,从而呈现出清雅多态、意趣盎然的景象。下阕从悠然自得的生活忽发忆旧之想,复转为对眼前闲散的自我安慰。抒情悠远淡泊,清净脱俗。“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平实中见理趣和性灵。 王安石对作词有独特的艺术见解,与宋初词坛承袭花间、南唐余绪全然不同,难怪清刘熙载称他的词“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艺概《词曲概》)。这种风格与他在语言、声律及艺术描写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据宋吴聿《观林诗话》记载,《渔家傲》的“柔蓝一水萦花草”是从一首山壁题诗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蓝”变化得来的。王安石看到此诗,踌躇半日,深味此句用字之工妙,故化用到词中。 晚年的王安石经历了政治改革的失败、二次罢相以及爱子夭亡的打击,心中有着无限的悲苦失意。这种情感在“似听”“忽忆”“茫然”等用词中是可以感受到的。江宁的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虽然他故作旷达,以求超脱,但压抑和寂寥的心情仍隐隐若现,我们仍能感觉得到作者心中那种苦闷和怅惘之情。(李飞跃) 集评 清《黄苏:“此必荆公退居金陵时所作也。借渔家乐以自写其恬退。首阕笔笔清奇,令人神往。次阕似讥故人之恋位者,然亦不过反笔以写其幽居之乐耳。情词自超隽无匹,运用入化。”(《蓼园词选》) 链接 王安石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新故相除”。《周易《杂卦》中有语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王安石在撰著《字说》时,就承继了《周易》中的这一重要思想,借《易传》中“新故相除”一词,来阐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新旧交替的规律。王安石在《字说》中云:“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强调社会领域中也存在着“有处有辨”,必须不断进行着“新故相除”。其中所谓“处”,是指对于事物的处理,既行动;“辨”,是指对于事物的辨别,即认识。王安石不但把这一思想作为自己变法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变法的需要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命题。他在《九卦论》中明确地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天下事物之变,相代乎吾之前,如吾知恒而已,则吾之行有时而不可通矣。是必度其变而时有损益而后可。故君子不可以不知损益。”这段话无非是在强调,所有的制度、礼法不应该拘守不变,而必须适应时势的变化而有所损益。 三不足之说。王安石变法时,反对派认为朝廷有“三不足”之说,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熙宁三年(1070)三月,反对变法的司马光用这三句话作为制科策论题,让考生引经据典,予以批驳。神宗令另换试题,并问王安石是否听说过这三句话,王安石回答未听说过,但对这三句话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神宗躬亲庶政,每事唯恐伤民,就是惧天变;若人言不合于理,自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则为固然之理,仁宗之世即数次更改法度。据现存史料,已难确考三不足之说是否出自王安石,但其变法的精神与实践,则与三不足之说完全相通。 王安石《渔家傲》《渔家傲》·王安石
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入坞寻游伴。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这是王安石晚年隐居江宁(南京)时的作品,是一首游春之作。“灯火”二句是说繁华热闹的元宵灯节已经过去了,可是春天也紧跟着来临了。这里“撩乱”二字既是写鲜花纷乱,也是写人心纷乱。“闻说”三句写洊亭之游。洊亭在南京钟山西麓。“新水漫”写春雨过后,风景可人。“款段”是马行迟缓的样子,后借指驽马。“坞”,指四面高而中央低的山地。主人公骑马缓缓而行,一路穿云入坞游山赏水,悠然快意。 上片写游赏尽兴,下片写憩息山寺。王安石晚年在江宁的住所名叫“半山园”,距“半山园”不远的钟山定林寺是王安石常常栖息的地方。“却拂僧床褰素幔”写撩起白色的帷帐,拂扫僧床。结处三句意绪发生了变化。“急管”,指节奏急促的笛声。这里是说,风吹在松林中所发出的一派松涛声,犹如节奏急促、音调悲切的乐曲。而松涛声惊醒了主人公的酣梦,面对西窗红日,感慨梦境的短促。这结句让我们感到主人公内心的不宁静。他首先是个政治家,人虽居于山野,但心并没有忘怀国事,所以一派松涛就惊扰了他短暂的平静。 王安石《渔家傲》《渔家傲》·王安石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敧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王安石晚年隐居金陵,自号半山。从词的内容及《观林诗话》的记载看,应为晚年之作,写隐逸的生活及心绪。上片写幽静安然的生活环境。“柔蓝一水”如白居易《忆江南》句云: “春来江水绿如蓝。”然而与碧和蓝之间着一“柔”字却自出机杼。“尘不到”既是对自然的描摹,也是相对人间凡尘的桃花源世界的写照。透露着作者对自然山水,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下片写隐逸生活。“忽忆故人今总老”是说忽然想起许多老朋友都已经老了,不言自己老,而言故人老,正是曲笔述意,委婉含蓄。结句用熟典“黄粱梦”。人们常以“黄粱梦”喻指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或指奢望的破灭。王安石言自己如今只贪恋闲适的睡梦,已经忘了建功立业的黄粱梦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