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士禛《江上》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士禛《江上》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王士禛《江上》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王士禛 吴头楚尾路如何①,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诗的首句以反诘开头,先交代此行的踪迹是在 “吴头楚尾”。这里楚水吴山,纡回环抱,首尾相连。指出此地富于山水的环境特点。“路如何”三字,寓意不尽,不仅指此地是吴楚交界之处,地势险要,山水纵横,现实道路的艰难,而且也包含有人生道路的艰难因素在内,透露出诗人渡江前抑郁忧闷的内心状态。“烟雨秋深暗白波”,紧接上句,点出此次渡江时令是在深秋,由于烟雨迷濛,使得本来呈泛白波的江水也变得暗淡起来。通过深秋的烟雨和似明似暗的江波,构成了一幅迷濛渺远的图画,呈现出一派朦胧的美感。“暗”字下得十分贴切,对秋江烟雨风寒水冷的景致,起到了渲染的作用,使诗的意境也带有一种凄清晦暗的色调。 三四句用简洁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渡江所见对岸景色,曲折委婉地透出诗人渡江时的感受。渡江时天色已晚,又值江潮上涨,就更令人感到风寒水冷,加上对岸山林里黄叶瑟瑟,一片萧索; 天空中雁声阵阵,凄厉哀婉,不禁使诗人兴会无端,情思不尽。“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这种凄清冷落的秋江景色渲染,实际上正是跋涉道路的诗人内心抑郁忧愁心情的外现。诗人内心此时想到的是什么?没有明说。也许是感叹羁旅道路,天寒岁暮,不能返家团聚的游子思乡之情,或者有感于流光易逝,引起对仕途未达,功业难成的担忧。……所有这些感伤的情绪,诗人都留给读者去体味,去沉思,从而带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王士禛论诗标举“神韵说”,强调即景会心,“伫兴之言”,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杨际昌《国朝诗话》评其七绝云: “点染生新,自是作手。终以眼前情景天然,有兴会有情寄者为最上乘。”这首绝句可以说是王士禛“最上乘”的代表作。 王士禛《江上》 - 清、近代山水诗赏析王士禛《江上》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王士禛 萧条秋雨夕,苍茫楚江晦。 时见一舟行,濛濛水云外。 作者是清代著名神韵派诗人。写此诗时正在江苏扬州任推官。这首诗描写的是秋雨之夕的长江小景。作者本人对此作亦很欣赏,认为属于“一时伫兴之言,知味外味者,当自得之” (《香祖笔记》),意谓此诗的创作不是生拼硬凑,而是灵感袭来时自然而作的,有“味外味”,也就是有神韵。 首句 “萧条秋雨夕”点明季节时间,是一个寂寞冷落而秋雨绵绵的黄昏。次句 “苍茫楚江晦” 又点出地点,“楚江” 即长江,因为古时长江下游属于楚国,故楚江就是流经楚地的长江; “苍茫”是形容长江在秋雨中显出一派迷茫之色; “晦”是因为当时已是黄昏而显得昏暗不明。这两句写出长江的时空意象,构成迷离的氛围,朦胧的境界。诗的色调十分凄冷昏暗。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诗的镜头推出“时见 一舟行”的形象,在空寂凄冷、苍茫昏暗的长江水面上时或有一叶扁舟行驶; 这就给昏暗的画面增添了几分亮色,沉寂静止的气氛亦呈现了生气与动感。这“一舟” 并非归舟,而是驶向了“濛濛水云外”。“濛濛”是形容秋雨迷濛不清; “云水外”指小舟驶向入海口的远处。一只小船在这样秋雨之夕逐渐远去,终于消失在秋雨濛濛的云水之外,诗的意境极为深远,并具有一种朦胧含蓄之美。至于小船为什么在雨夕远去,它的前途安危如何,这都是读者会油然而生的疑问。读者的思绪仿佛追随着小船远去,在遐想品味中去体悟诗的“味外味”即其神韵之所在,从而得到 一种审美享受。 《江上》五绝,虽然没有什么社会思想意义,但它写长江迷离之美,写小船深邃的境界,都有 一定的审美价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