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製斧形器。較斧爲大,刃部尤寬,形與戚相似。鉞是由復合生產工具帶柄穿孔石斧發展而來,後變成製作精致之禮器。至商周,爲青銅鉞替代。始見于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1986年6月,浙江省餘杭縣反山良渚文化墓地出土一件,由冠飾、鎖、端飾三部分组成。鉞高十七點九厘米,上端寬十四點四厘米。刃寬十六·八厘米,厚○·八厘米。青色玉,帶褐斑。體扁平呈“鳳”字形。在正背兩面刃部上角均有一淺浮雕神人獸面圖像,刃部下角均有淺浮雕神鳥紋飾。人、獸、鳥圖像在玉鉞上系首次發現,當爲神徽。唐·陸龜蒙《奉酬襲美先輩吳中苦雨一百韻》:“文壇如命將,可以持玉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