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玉米大斑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玉米大斑病maize turcicum leaf blight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主要为害玉米叶片的一种真菌病害。 三个小种的玉米基因型
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大流行的主要原因。20世纪40年代,世界玉米产区大面积种植的多为感病品种,导致该病流行成灾。自60年代以来,先后选育和推广具有抗病基因的玉米品种,使该病未能在大范围内流行。 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主要有病斑数量抗性和褪绿斑抗性两种类型。病斑数量抗性是受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非专化性抗性)。具有这类抗性的玉米,病斑数量少,病斑面积小,产孢量也较少,病叶枯死较慢,但是,病斑反应型属萎蔫斑; 而另一类型的褪绿斑抗性是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专化性抗性)。凡具有Ht1、Ht2或Ht3单基因的玉米,在苗期或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通常较小,周围具有褪绿晕圈,中间有小的坏死斑,组织坏死迟缓,孢子产生量受到抑制,因而减少田间再侵染的菌源。经深入研究发现,不同品种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程度与其体内的丁布(Dimboa)含量多少有关。同一植株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其体内丁布含量也不同。一般苗高35~40厘米时,丁布含量高,在生育中期以后,含量则明显降低。丁布是抗大斑病和玉米螟的化学物质基础。 在具有一定菌量和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时,发病程度主要决定于温度和雨水。发病适温为20~25℃,超过28℃对病害有抑制作用。中国北方各地6月至8月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内,因此这3个月的降雨天数和降雨量是发病轻重的决定因素。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外越冬。田间传播发病的初次侵染菌源,主要来自玉米秸秆上越冬病组织重新产生的分生孢子,藉风雨、气流传播。在叶面具有水滴时,分生孢子经4~8小时即从孢子两端细胞萌发出芽管,其顶端先形成附着胞,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或从气孔侵入叶片表皮细胞内,然后在细胞间或细胞内进行扩展蔓延。在23~25℃下,6~12小时即可完成侵入过程。由侵入到出现病斑约需7~10天。在气候适宜时,病菌侵入后10~14天,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中伸出,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因此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田间系统观察表明,凡田间病斑出现较晚的年份,不管后期气候条件如何,大斑病的发生都不会太严重; 而田间病斑出现较早的年份,除玉米抽雄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遇上严重干旱的年份外,一般发病都较严重。 病害控制 种植抗病品种是主要防治措施,目前中国有丹玉13、中单2号等一批抗病高产的玉米杂交种,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和推广,有效地减轻大斑病的发生和为害。此外,减少初侵染菌源,增施粪肥,改进栽培管理等农业防治,以及辅之必要的药剂防治,对该病都有一定的效果。 玉米大斑病maize northern leaf blight玉米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大斑凸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主要危害叶片,叶斑梭形,中央淡褐色,边缘暗褐色,有时呈青灰色,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受害,逐渐向上发展,严重时叶片大量枯死。病菌在病残体中越冬后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中温(18~21℃)、阴雨天气有利发病。缺肥田发病重。宜种植抗病品种,增施底肥、防止缺肥,轮作倒茬,早期摘除病叶烧毁以压低菌源,辅以合理间作套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等可控制危害。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