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玉垒花灯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玉垒花灯戏 玉垒花灯戏流行在甘肃东南边陲与四川接壤的文县玉垒、碧口一带的一种民间戏曲,不同于中国戏曲剧种中的“花灯戏”。明代万历年间,原籍湖北后移居四川酉阳又定居于文县玉垒的袁氏家族,将酉阳一带流行的秀山花灯与本地耍灯结合一起,在玉垒坪修建戏楼酬神唱戏,并流传下来,成为当地每年社火中的重要内容。清代中叶后,四川高腔戏班络绎不绝来到碧口一带演出,玉垒花灯戏随之受到影响。早期的玉垒花灯戏情节都较简单,人物不多,唱腔较小,场面不大。1916年,从四川来了一位画匠名不详,为玉垒花灯戏制作了蟒、靠、头帽,添置了头面、口条,帮助改进了化妆方法,净角开始勾脸,传授了一些川剧高腔的表演技巧, 并 “串” 出 《封官》、《龙凤配》、《白天院》、《棘阳关》、《万寿山》、《迎贤店》、《莲台收妃》等大戏。1923年,陕西秦腔演员田班长、赵花脸(名不详)流落玉垒,帮助排演了许多出戏, 并传授了技艺, 使玉垒花灯有了文小生、武小生、须生、老生、花脸、小旦、青衣、丑等行当。1959年, 玉垒花灯戏 《松林解带》、《打面缸》、《柜中缘》参加文县业余文艺调演,又参加了天水地区文艺调演。同年, 《尕女婿》一剧参加了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汇报演出大会。1966年,文县创作的《春满人间》参加了武都地区业余文艺调演。同年,地区专业剧团创作演出的《茶山新春》参加全省戏剧调演。玉垒花灯戏属曲牌、民歌混合体,以曲牌体为主。属曲牌的唱腔有花音 (旦角)、花调 (小生)、高腔(丑角)、平调 (须生)、哭音平调 (旦角)、高平调、花平调、连平调、紧调等;属民歌的唱腔如莲花调、连八句等。唱段一般是上下句结构, 段落处用 “搂腔” (众人邦腔)。 ☚ 高山剧 陇南影子腔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