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猝死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猝死cù sǐ原指因窒息而突然死亡。1904年《最新中学教科书·生理学》第四章:“气窒(一曰猝死): 人沉水内,或颈际受绞缢抑扼及种种咽塞之事,则其呼吸停止,面色转黑,回血管怒张,知觉全失,或发转筋,苟数分时之内,不加施救,则不可治,其故则因养气绝,而炭酸气充塞血内也。”后指平时貌似健康的人急骤死亡。1924年程瀚章《运动生理·各论》:“心肌纤维原形质变性为脂肪状、玻璃状、淀粉状或颗粒状,终致液化而被吸收,补充之者大多为抵抗力薄弱之结缔织,而其变化之广泛者,谓之纤维性心肌炎。彼‘心脏猝死’者,多系由此种变性,起于营过激之运动者也。” 死情 死情没有得病就死了:无疾而终 另见:病 病情 怀恨 凶死 ☚ 死情 将死 ☛ 猝死又称“急死”。貌似健康实有潜在性疾病的人,在某些因素作用下突然发生意外的非暴力性死亡。猝死前的病程时限,各家意见不一。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凡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以内死亡者均称猝死。猝死属病死,但在法医学实践中猝死可能与暴力同时存在,甚至有伪报猝死掩盖暴力致死的。因此,正确区别猝死与暴力死具有重要意义。猝死的死因,成年人以心血管系统疾病为最多,占全部急死的一半以上,其中又以冠状动脉病变及缺血性心脏病为最多;其次是各种心肌炎、心肌病;儿童以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肺炎为多;中青年因脑血管病猝死者也不少。猝死的法医学鉴定有四种类型: 猝死sudden death突然发生的死亡叫猝死。关于猝死的时间规定尚未统一,有的认为1小时之内死亡为猝死,有的认为1~6小时,WHO规定为24小时之内死亡为猝死。发作前无任何原因与迹象,多突然发病,发作后特殊器官、系统疾病亦不典型,但多以心脏改变为多。本病应就地抢救,行心脏复苏等有的有效。 猝死又称“急死”。平素似乎健康者因潜在疾病或机能障碍而突然出人意外的非暴力死亡。通常指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者。因死亡突然,常使人怀疑是否非正常的暴力死,故常需要进行法医学鉴定。 猝死sudden death亦称急死。指非外因所致的意外突然死亡。发病至死亡历时短暂。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定义,以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为标准。另外有人主张以发病后1小时或24小时内为标准。若以1小时为限,则绝大多数只属于心源性猝死,其中以冠心病居首位。 猝死 猝死猝死是指意外突然发生的死亡。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历时多少作为猝死,各家尚无统一意见,有定为1小时,有定为6小时(世界卫生组织),也有定为24小时(美国心肺血液疾病研究所)。由于心血管疾病,尤以冠心病,是猝死的主要病因,故有称为心脏性猝死或冠心病猝死。 表1猝死病因(成人)
从猝死发生时的心电图记录和从少数用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电图)监测过程中发生猝死所得的资料均显示心室颤动是冠心病猝死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发病机理。然而,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室停搏等也是重要的致死原因。一般认为冠心病猝死中,心室停搏的发生率不高,但迄今未能肯定停搏是否继发于心室颤动,抑或停搏是促发心室颤动的因素。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猝死的发生机理尚不明确,但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分析的资料,均提示冠心病病人中心脏的电不稳定是发生猝死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电不稳定容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后者又可诱发心室颤动。因而,近年来对室性早搏的预后意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Lown将室性早搏分为五级(表2)并认为高级别者即Ⅲ~Ⅴ级以后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加。然而,新近的观察对这一概念提出了疑问。
一般认为在无冠心病易患因素和器质性心脏病征象的情况下,室性早搏的预测意义不大,但在冠心病病人,其临床意义和预后与心肌缺血、纤维化或心肌梗塞的广泛程度密切相关。此外,容易发生心室颤动的因素还包括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程度、心室壁运动失调和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失调的程度等。 对于一些病人临床考虑为冠心病猝死,但冠状动脉各支未见有严重狭窄。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提示,急性心肌缺血是由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所引起。其他一些因素也被认为容易诱发猝死: ❶冠心病的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吸烟可使循环中儿茶酚胺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增高,碳氧血红蛋白增多以致血液带氧能力减退,使心肌缺血。 ❷剧烈体力活动,因其可导致或增加室性早搏,尤其是饱餐后或低温时。 ❸分级运动试验时出现缺血性心电图改变。 ❹双束支传导阻滞或房室束电图示有H-V间期延长。 以上各种不同因素均是通过导致或加重心肌缺血和(或)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而引起心室电不稳定,使心室颤动阈值降低。电生理研究示急性心肌缺血时,浦顷野纤维自律性增高,传导速度减慢,连接的心肌细胞间的复极和恢复时间不同步,因而易产生电位差和电流,形成折返途径,而引起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的另一个重要机理是跨膜静息电位的降低,使由Na+所携带的离子流快速通道失去功能而不能通过细胞膜。此时,由Ca++或Ca++-Na+所携带的离子流则依然能通过慢通道而进入细胞。这即激起动作电位,称为慢通道反应。这种反应可使离子能够进入细胞维持动作电位,但它同时使心肌细胞的除极速度远远慢于正常约速度,引起传导功能障碍,易于惹起传导阻滞和折返。 急性心肌梗塞和急性心肌缺血时,心室的易损期延长,若室性早搏发生在此期时则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易损期的延长也能激起高级别的室性早搏,使心室肌不同步进一步恶化,发生心室颤动,这在心率缓慢时更为危险。 临床表现 猝死发生前可无任何先兆,甚至无冠心病史,部分病人在猝死前数分钟~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痛,并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疲乏感等,或有心绞痛加重。有些病人有室性早搏或急性心肌梗塞症状。猝死发生时,当心脏丧失有效收缩超过10~15s时,即出现神志不清和抽搐,呼吸迅速减慢,变浅,乃至停止,紫绀明显,脉搏不能触及,血压测不到,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心电图多示心室颤动,也可示心脏或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图型。 有些病人在睡眠中死去,死前可能发出异常鼾声或惊叫声,也可能无何动静。 冠心病猝死的抢救 心原性猝死往往缺乏特异的先兆,且常在医院外发生,故必须及时识别猝死并就地尽早进行心脏复苏抢救(见“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条)。 此外在抢救过程中也应注意心力衰竭、肺水肿、电解质紊乱等环节的及时处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辅助治疗,以提高复苏效果。对于心搏骤停未超过4分钟者,积极的抢救不仅可使心脏复跳,且约半数复苏成功的病人可望存活。虽然国内有关心搏骤停超过6分钟而复苏成功的报道陆续有所增加,但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超过此时限的病人,即使心脏能够复跳,中枢神经系统已受到不可逆的损害。因此,当前猝死防治的关键在于预防、及时发现和诊断,立即给以适当的抢救。措施包括: ❶纠正冠心病和猝死的各种易患因素,特别是控制室性心律失常。 ❷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及早就诊和住院治疗,并作心电图监护或收入冠心病监护单位。实践证明自60年代冠心病监护单位被广泛应用以来,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已从以往的30~40%下降至15~20%,主要是在这种设施中,室性早搏和其他室性心律失常可以被及时检出和控制,从而可以防止心室颤动的发生。若出现心室颤动,可立即施行电除颤复律(见“心脏电复律”条),可用非同步200~300Ws电功率除颤,电功率过大可能使更多的心肌受损。 ❸流动冠心病监护,即24小时设值班医务人员,配备有心电示波、心电图机、电除颤器和急救药物的抢救车。通过电话或无线电联系,迅速赶到猝死病人现场进行抢救,并将其护送到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预防 对猝死的预防,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措施。针对冠心病和猝死的易患因素可进行治疗,特别是对具有预测意义的室性早搏(Lown分级Ⅲ~Ⅴ级)可长期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这些方法还未被证实确实有效。 至于经抢救而能存活的病人,Cobb等认为若心室颤动是继发于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猝死的电不稳定现象是短暂的,仅存在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最初阶段。这类病人再发生心室颤动的机会甚小,其预后与转归与未发生过猝死的心肌梗塞病人相似。但若心室颤动并非由急性心肌梗塞所引起,则有复发猝死的危险。既往有心肌梗塞史、心力衰竭、动态心电图记录示高级别室性早搏、心室激动异常和冠状动脉造影示严重病变等均为有复发心室颤动的易患因素,所以对有这些因素的病人,可考虑采用相应措施,如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冠状动脉旁路术等。 ☚ 魏登斯基现象 心搏骤停和心肺复苏 ☛ 猝死 猝死sudden death指突然意外发生的死亡。但从症状出现到死亡历时多长时间为猝死,各家尚无统一意见,有定为1h,也有定为6h(世界卫生组织),还有定为24h(美国心肺血液病研究所)。目前一般认为以6h较为合适。心血管病(尤其冠心病)是猝死的主要原因。 ☚ 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判断 心脏性猝死 ☛ 猝死dying suddenly 猝死cù sǐsudden death; mors subita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