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独孤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举进士及第,授华阴尉,后历官左拾遗、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常州刺史等职。善作古文,主张“先道德而后文学”,推崇两汉文章。为文长于议论,反对追求骈偶藻绘的文风。亦能诗。有《毗陵集》。 ☚ ">韩 ![]()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排行十四,洛阳(今属河南)人。少敏悟,二十馀,以文章游于梁宋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举洞晓玄经科,解褐拜华阴尉。肃宗至德二载(757),避乱于越。乾元元年(758),至会稽。从季父峻方镇浙东,于乾元二年奏为剡县主簿。上元(760—761)初,为江淮都统李峘掌书记,加授左金吾卫兵曹参军。代宗宝应元年(762),任湖州武康令。永泰元年(765),入为左拾遗。永泰二年,迁太常博士,逾月,拜礼部员外郎,又改吏部员外郎。大历三年(768),出为濠州刺史。大历五年,改刺舒州。大历八年,迁常州刺史,大历九年三月到任。大历十二年四月卒于任,年五十三,谥宪。卒后,弟子梁肃集其所遗诗文三百篇,编为二十卷。及工诗,文名早著。与当世名士李白、高適、贾至、皇甫冉等交善。喜鉴拔后进;权德舆、梁肃、齐抗、崔元翰、朱巨川等皆师事之。诗多五言古体。格调高古,风致远逸。于诗推重沈佺期、宋之问、崔颢、王维等,尚“涵咏风骚,宪章颜、谢”,“天机独得”,“才钟于情”(《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其为文亦“立言遣辞,有古风格”(权德舆《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及谥议》),为唐代古文运动先驱者之一。《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毗陵集》二十卷。今传通行本为《四部丛刊》影印清乾隆赵怀玉刻本。《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卷,《全唐诗补逸》补二首,《全唐诗续补遗》补一首,《全唐诗续拾》补一首。《全唐文》编其文为十卷,《唐文拾遗》又补一篇。事见崔祐甫《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并序》、梁肃《朝散大夫使持节常州诸军事守常州刺史赐紫金鱼袋独孤公行状》、《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二七、《唐才子传校笺》卷三。近人赵望秦有《独孤及年谱》。 ☚ 刘太真 严武 ☛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唐代散文家。“古文运动”先驱之一。天宝十三年应道举,对策高第,授华阴尉。代宗时召为左拾遗,改太常博士,累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政绩加检校司封郎中。大历九年任常州刺史,故世称独孤常州。后病卒。著有《毗陵集》二十卷。《全唐文》编其文为十卷,《全唐诗》编其诗为二卷。 独孤及 公之文章,大抵以立宪诫世,褒贤遏恶为用,故论议最长。其或列于碑颂,流于咏歌,峻如嵩华,盛于江河,清如秋风过物,邈不可逮。 其文宽而简,直而婉,辩而不华,博厚而高明,论人无虚美,比事为实录,天下凛然,复睹两汉之遗风。……其余记物叙事,一篇一咏,足以追纵往烈,裁正狂简。 独孤及刚方直清,根于性术。其修身莅官,确乎处中; 立言遣辞,有古风格。辩论裁正,昭德塞违,浚波澜而去流荡,得菁华而无枝叶。 独孤尚书之文,如危峰绝壁,穿倚霄汉,长松怪石,倾倒溪壑,然而略无和畅,雅德者避之。 及性孝友,喜鉴拔。为文必彰明善恶,长于议论。工诗,格调高古,风尘迥绝,得大名当时。 少不喜此君诗,其全集近八十首,冗累处甚不好看,故所选止此。然其高处已似元道州矣,以此知诗之难看者,不当便弃之也。使此君止传此数诗,则亦盛唐好手,惟读其全篇,故反生厌。 及诗语气凝重。 独孤至之诗笔俱高,中唐时亦一大家。 独孤及独孤及以古文得到李华、贾至等人的赏识,自谓“后世虽有作者,只籍其不可及己。”“每申之话言,必先道德而后文学”(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其文学主张和美学观点,主要表现在“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和《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两篇文章中。前者以为“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是三者相为用,亦犹涉川者假舟楫而后济。”而典谟缺,雅颂寝,世道陵夷以后,“天亦下衰。故作者往往先文字,后比兴。”“乃至有饰其词而遗其意者,则润色愈工,其实愈丧。”后一篇文章阐发五言诗“源生于《国风》,广于《离骚》,著于李、苏,盛于曹、刘”的发展过程,以为“历千余年至沈詹事、宋考功,始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他强调,正确的诗歌发展道路,应是古代的比兴传统与当今声律的结合。独孤及重儒家经典,但不排斥文采和声律,复古,但又重视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倾向,对于曾师法他的门徒韩愈,无疑有重要影响。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举进士,曾任左拾遗、礼部员外郎、常州刺史等职,与李华、萧颖士等同以文著名,长于议论,对崇尚骈偶藻丽的文风表示不满。亦工诗,格调高古。《全唐诗》编诗二卷。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唐代文学家、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742—756)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辟江淮都统李恒府,掌书记。代宗以左拾遗召,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岁饥旱,邻郡庸亡什四以上,舒人独安。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甘露降其廷。卒年53,谥曰宪。今存赋2篇:《梦远游赋》、《汉光武渡滹沱河冰合赋》。独孤及为文长于议论,其赋亦然。有《毗陵集》20卷。 ☚ 俞德邻 独孤铉 ☛ 毘陵集/毘陵集 ☚ 萧茂挺集 毘陵集 ☛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河南洛阳人。独孤及以古文得到李华、贾至等人的赏识,自谓“后世虽有作者,只籍其不可及己。”“每申之话言,必先道德而后文学”(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及集后序》)。其文学主张和美学观点,主要表现在《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和《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两篇文章中。前者以为“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是三者相为用,亦犹涉川者假舟楫而后济。”而典谟缺,雅颂寝,世道陵夷以后,“文亦下衰。故作者往往先文字,后比兴。”“乃至有饰其词而遗其意者,则润色愈工,其实愈丧。”后一篇文章阐发五言诗“源生于《国风》,广于《离骚》,著于李、苏,盛于曹、刘”的发展过程,以为“历千余岁至沈詹事、宋考功,始裁成六律,彰施五色,使言之而中伦,歌之而成声,缘情绮靡之功至是乃备。”他强调,正确的诗歌发展道路,应是古代的比兴传统与当今声律的结合。独孤及重儒家经典,但不排斥文采和声律,复古,但又重视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倾向,对于曾师法他的门徒韩愈,无疑有重要影响。 ☚ 贾至 梁肃 ☛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字至之,洛阳(今属河南)人。幼丧父,得母教导,后通读五经,志大才高。20余岁游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间,与贾至、高适等友善。玄宗天宝十三载(754)举进士,补华阴尉。安史之乱时,避乱江南。后代宗召为左拾遗,迁吏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政清加检校司封郎中,徙常州。卒谥宪。独孤及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与李华、萧颖士齐名,喜荐拔后进,梁肃等师事之,对韩愈等亦有直接影响,独孤及的文章彰明善恶,长于议论,不徒以辞藻取胜,文风峭丽奇警。在唐代古文运动中起有重要作用。有《毗陵集》20卷。 ☚ 元结 陆羽 ☛ 独孤及725~777Dugu Ji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Works:Inscription of A Fair’s Hands,etc. 独孤及725—777唐朝官员、文学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先世匈奴独孤氏。颍川郡长史独孤通理之子。天宝(742—756)末,以品行举高第,补华阴尉。辟江淮都统李峘府,掌书记。代宗(762—779年在位)时,召为左拾遗,每指陈时政,忠于职守。历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濠、舒二州刺史。时逢饥旱,邻郡亡者甚多,舒人独安。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徙常州刺史。善属文,工于诗,喜鉴拔后进,与李华、萧颖士等齐名。为文彰名善恶,长于议论,所著《仙掌铭》大为时流所赏。文学上主张以儒家经典为依据,倡导古文,反对骈丽,启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之先声。晚年嗜琴,有眼疾不治,欲听之专。卒,谥宪。有《毗陵集》行于世。 独孤及725—777唐文学家。字至之,洛阳人。天宝末年举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指陈时政,转太常博士,终常州刺史。及善属文,长于议论,与李华、萧颍士等齐名。有《毗陵集》传世。 独孤及725—777唐文学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举进士。任华阴尉。代宗时,为左拾遗,后改太常博士,历濠、舒二州刺史、礼部员外郎。与李华、萧颖士等以古文齐名。又能诗,抒情诗较有特色。有《毗陵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