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丁肇中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丁肇中
丁肇中华裔美国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美国密西根州安阿伯城。祖籍山东省日照。早年在内地上学。1949年随其父去台湾省,1956年去美国。1959年密歇根大学毕业。1960、1962年先后获理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在欧洲核研究中心工作。1966年任联邦德国同步加速器小组负责人。1967、1968年任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任教授。1974年他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里希特几乎同时发现新的粒子——J粒子,因而同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美国政府的劳伦斯奖。1978年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及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5年以来多次应邀来中国访问并进行学术交流。1992年7月被中国科技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94年6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 丁肇中 丁肇中1936.1.27~Ding Zhaozhong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出生后3个月回中国。1956年入密歇根大学物理系和数学系,1962年获博士学位。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他所领导的实验组曾经在美国和欧州等几个著名实验室工作过,在高能物理实验方面作过许多出色的工作。1965年,他领导的小组在联邦德国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上进行了一系列矢量介子和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实验,推进了人们对矢量介子的认识。1974年,丁肇中实验组在美国东海岸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3.3×1010电子伏质子加速器上发现了一个质量为3.1×109电子伏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取名为J粒子(这个字母和汉字的“丁”很相象)。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在西海岸的SLAC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取名为ψ粒子。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们共同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奖。1979年夏,丁肇中领导的名为马克·杰的国际合作组在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中心进行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实验时发现了“三喷注现象”(见“胶子”),为胶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动力学提供了间接的实验依据。此外,他还做了量子电动力学的实验检验、电磁作用和弱作用的干涉效应检验等工作,后者为弱电统一理论提供了实验根据。1981年以来,丁肇中领导的L3国际合作组在更高的能区(1011电子伏)寻找新的粒子,特别是弱电统一理论中预言的黑格斯粒子。 ☚ 哈肯 政治卷 ☛ 丁肇中1936—Samuel Chao Chung Ting物理学家。生于密歇根州安阿伯(Ann Arbor)。幼时随父母回中国,并在中国接受初、中等教育。1956年移居美国深造。1959年毕业于密歇根大学,1962年获博士学位。后在西欧原子核研究中心(瑞士)工作(1963—1964),旋赴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4—1967),1966年曾到汉堡电子同步加速器实验室工作。1967年到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执教,1969年升为教授。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会员、《原子物理B》副编辑(1970年)、《核仪器和选择法》编委(1977年)。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2年在长岛布鲁克海文国立实验室的实验中,发现一种新的亚原子粒子,取名为J粒子(与此同时美国里克特也发现此种粒子,取名为Ψ粒子,故国际上称这种粒子为J/Ψ粒子)。为此,与里克特共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年获欧内斯·奥兰多·劳伦斯奖。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