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说诗晬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说诗晬语 说诗晬语诗话。清沈德潜撰。二卷。德潜为叶燮门生,但论诗却违背老师“合为时而作”精神,主“格调”,提倡“温柔敦厚”的正统“诗教”,称许前后七子尊唐主张,对宋诗和“公安”、“竟陵”的创作持否定态度。论诗范围从先秦始,至明代止,评述诗的源流正变和作家作品,较有系统。《青照堂丛书》本有李元春评语, 《诗法萃编》本有许印芳评语, 《萤雪轩丛书》本有日本人近藤元粹评语。近人丁福保所辑《清诗话》全文收入此作,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和《清诗话》本等。 ☚ 历代诗话 宋诗纪事 ☛ 说诗晬语 说诗晬语诗话著作。清沈德潜撰。二卷。卷上一百二十二则,第一至十一则总论诗道,第十二则开始依次论述《诗经》、楚辞、汉、魏、六朝、唐诗的体制特征;卷下九十五则,前二十九则续论宋、金、元、明诗的特征,第三十则以下泛论作法、题材、选诗、考订。对诗歌格调的研究,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但沈德潜的格调说比别人更多地论及了思想学识修养在诗创作中的作用。他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着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已。”在沈德潜的诗论中,“襟抱”、“学识”的主要内容乃是“温柔敦厚”的诗教。不过沈德潜的“温柔敦厚”同时也包含着对艺术形式表现的要求,指的是“比兴互陈,反复唱叹,而中藏之欢愉惨戚,隐跃欲传”。卷上首条即总结了格调形式和诗教内容两方面的得失关系:“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秦汉以来,乐府代兴;六代继之,流行靡曼。至有唐而声律日工,托兴渐失,徒视为嘲风雪,弄花草,游历燕衎之具,而诗教远矣。学者但知尊唐而不上穷其源,犹望海者指鱼背为海岸,而不自悟其见之小也。今虽不能竟越三唐之格,然必优柔渐渍,仰溯《风》、《雅》,诗道始尊。”这段话特别指出唐诗声律和《诗经》的风雅传统,具体提出了格调和诗教的原则,又指出讲究格调对于诗歌的损害,以及他欲折衷两者的用心,可以视作全书乃至沈氏全部诗学见解的纲要。不少封建正统论者每嫌屈原“露才扬己”,嫌白居易诗浅露,缺乏含蓄风味。沈德潜却对屈原和白居易作了充分的肯定,表明他的“温柔敦厚”原则,无论作为思想标准还是艺术标准,都相当宽泛。但这一标准在具体运用中也有趋于极端的情况。他曾将唐诗与楚骚、汉诗作比较,认为楚骚最合标准:“托陈引喻”,“深有取于辞之重,节之复”;汉诗次之:“汉人五言兴而音节渐亡”;“至唐人律体兴,第用于对偶平仄间,而意言同尽矣。求其馀情动人,何有哉?”在这一论断中,温柔敦厚的原则与诗体格律的发展竟形成无法调和的对峙关系,夸大了诗教的积极性和格律的消极性。虽然如此,此书的主要成就却也正在于对历代诗歌格调规律的总结。书中对于诗体发展史上重大转变时节的把握,对于各体艺术特征的揭橥,对于以李、杜为中心的作家的品评,态度公允客观,识见开阔,避免了“神韵”论等的局狭之病。此书版本甚多,常见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 消夏录 杜诗言志 ☛ 说诗晬语 说诗晬语清沈德潜著。二卷,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其论诗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系小段札记,对古诗的评述散见于其中。沈德潜强调诗歌创作对政治教化的作用:“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因而推崇儒家“诗教”,提倡“温柔敦厚”的诗风,并以此作为“极则”去评论古诗。作者认为,《诗经》“识之远而讽之婉”,《楚辞》“不皆是怨君”,因此都是诗家所当“仰溯”的。汉、魏之诗“去古未远”,故亦可谓好诗。而六朝以来,“嘲风雪,弄花草,‘诗教’远矣。”其论诗有复古主义倾向,且由于其“诗教”中心论,对一些诗歌的解释常有偏颇处。如认为《巷伯》“投界”之章及《墙有茨》、《相鼠》诸篇,都是“欲泼发其羞恶之本心,使之同归于善”;《离骚》“如赤子婉恋于父母侧而不忍去”,从而不失“温柔和平之旨”;《庐江小吏妻》“悲怆之中自足温厚”,等等。而作者在论及具体作品及诗人时,亦不乏真知卓见,如论陶渊明诗不可及处“在真在厚”;谢灵运诗佳处“在新在俊”;而屈原之所以为一大家,乃在于诗人具备了第一等“襟抱”和“学识”,从而写出了“第一等真诗”。作者还强调“托物连类”、“比兴互陈”等,论析到诗歌创作的形象思维问题。 ☚ 汉诗总说 古诗源 ☛ 《说诗晬语》《说诗晬语》
清沈德潜著。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有《归愚诗文钞》,编辑了《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等诗歌选本。《说诗琗语》集中反映了作者的诗歌理论观点。沈氏论诗,主格调说。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诗歌不能远离“诗教”。作者认为诗歌的作用是“理性情,善论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候”,故诗歌应“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这样就得“上溯风雅,诗道始尊”。从沈氏诗论主旨上看,与其师叶燮大相径庭,是鼓吹复古的。二是作诗讲究情景交融,含蓄蕴藉,不可“直露”。认为写景再工,若无情致,也不足为“楷模”。至于陈事言理,则应“托物迁类”、“比兴至陈”、“言浅意深”、“言有尽而意无穷”。三是特别重视诗歌的“法律格调”——体制、音律、章法、句法、字法等。作者推崇唐诗为格调的极致,他说:“唐玄宗‘剑阁横云峻’一篇,王右丞‘风劲角弓鸣’一篇,神完气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四是虽重视诗法,又不赞成死守诗法,主张变通。认为:“诗贵性情,亦须论法……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不以意运法,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此处作者师承叶燮“诗无定法”的观点,并有所发挥。《说诗晬语》内容丰富,艺术上不乏真知灼见,加之作者位高望重,影响颇大。该书有《清诗话》本,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霍松林校注本。 说诗晬语 《说诗晬语》二卷,沈德潜撰。……德潜为叶燮门人,习闻师说。其论述诗之源流正变,虽不如《原诗》之有系统,但剖析精审,亦能要言不烦。唯论诗偏重格调,主张温柔敦厚,发挥正统的诗歌观点,又与叶氏稍有不同。……此书在当时影响较大,故各家著述时多论及。其兼附评语者,《青照堂丛书》 本有李元春评语,《诗法萃编》 本有许印芳跋语,日人《萤雪轩丛书》本有近籐元粹评语,均可参阅。 说诗晬语诗话。二卷。清沈德潜撰。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吴县)人。乾隆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与乾隆皇帝诗交甚厚,谥文悫。此书是雍正九年(1731)春,沈氏在小白阳山僧舍读书时,随手记下的笔记。所谓“晬语”,作者自解道:“拟之试儿晬盘,遇物杂陈,略无诠次也,然俱落语言文字迹矣。”《说诗晬语》分上、下二卷,论诗上自先秦,下迄明代,对于诗的功用、风格派别的流变以及诗人诗作,俱有述评。其论诗偏重格调说,主张温柔敦厚,提倡儒家的诗歌观点。 沈德潜为叶燮门人,习闻师说,其论述诗之源流正变,虽不如叶燮《原诗》有系统,但剖析精审,要言不烦,对于诗歌创作及流派,往往能提出非常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如他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着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已。”此外,他对各种诗体的作法技巧,各个时代的代表诗人和代表诗作,也都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如他说:“汉、魏诗只是一气转旋,晋以下始有佳句可摘。此诗运升降之别。”又说:“陶诗胜人在不排,谢诗胜人正在排。”又说:“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有时,他对一些诗作也提出了独特的评价,也不因人废诗,对隋炀帝、杨素等人的诗都作了合理的褒贬。沈德潜另著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等书,其中的评语与此有同有异,即使同者中也稍有出入,如果把这些书与此相参照,便可看出他论诗的全貌。然而,由于沈氏论诗主格调说,提倡儒家正统的诗教观念,这又给他的诗论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如他在此书开篇头条便说:“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用如此其重也。”其中又说:“《诗》本六籍之一,王者以之观民风,考得失,非为艳情发也。”因此,他对齐梁、温李之艳情、韩偓之香奁等诗评价均不高。不过,尽管有些弊端,由于沈氏对诗的鉴别和理解能力极深,它仍是清代十分重要的一种诗话,在清代中后期曾产生过十分广泛的影响。清人李元春、许印芳,日本人近藤元粹等都给它作过评论。 曾收入《沈归愚诗文全集》,另有《诗触丛书》本、《玉鸡苗馆丛书》本、《啸园丛书》本、《谈艺珠丛》本、《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等。《青照堂丛书》本、《三家诗话选》本作一卷。1963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曾据丁福保的《清诗话》本标点印行,即收在《清诗话》下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又稍加修订出版,这是目前易找而又较好的一个本子。 说诗晬语清沈德潜著。2卷。有人民文学出版社79年校注本。著者是叶燮的学生,此书深受《原诗》影响,但也有己见。它是“格调派”的代表著作。此书对各种诗体的特质(如“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主。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作法(如五律“起手贵突兀”、“中联以虚实流走对为上”、“三四贵匀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代表作家风格(如李白诗“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皆有所论析。著者认识到诗人独有的生活境遇足以影响其创作个性的形成,进而决定诗之风格(“义山近体,襞积重重,长于讽谕,中多借题抒抱,遭时之变,不得不隐”),对诗歌中的议论也发表了较好的见解(以杜诗为例,说明诗中不废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此外论杜诗“倒插法”、“反接法”、“突接法”,论唐人学陶渊明诗“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皆有见地。书中间有疏误,如谓题画诗始于杜甫,就有悖于事实。 说诗晬语诗论。清沈德潜(1673—1769)撰。二卷。德潜有《沈归愚全集》已著录。此编成书于雍正九年(1731),上卷百二十七条,下卷九十九条,总二百二十六条。沈氏“有触即书”,“遇物杂陈,略无诠次”,故所论无系统,条名无题。大体上自先秦、下迄明代,对诗歌之源流、功能、作用、内容与形式、创作技法及历代名人佳制、风格,均有概括论述。作者论诗力主“格调说”,即视诗歌之形式音律为创作关键。“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柱石,此处不牢,倾析立见。”又主张诗歌要反映真实情感,不拘泥于古法。评论历代诗人诗作,最见功力,所下断语,几成定论,极受后人尊崇。此编虽不脱“温柔敦厚”之极则,亦难免形式主义倾向,而沈氏为诗坛鉴赏名家,诗论流传颇广,故此论远较叶燮《原诗》更有影响。有《沈归愚诗文全集》本,《诗触丛书》本,《玉鸡苗馆丛书》本,《啸园丛书》本,《谈艺珠丛》本及《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皆作二卷。《青照堂丛书》本及《三家诗话选》本,作一卷。有的版本附有他人评语。近人丁福保辑入《清诗话》,有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铅印本。 说诗晬语 说诗晬语诗话。二卷。清沈德潜撰。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吴县)人。乾隆进士,曾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与乾隆皇帝诗交甚厚,谥文悫。此书是雍正九年(1731)春,沈氏在小白阳山僧舍读书时,随手记下的笔记。所谓“晬语”,作者自解道:“拟之试儿晬盘,遇物杂陈,略无诠次也,然俱落语言文字迹矣。”《说诗晬语》分上、下二卷,论诗上自先秦,下迄明代,对于诗的功用、风格派别的流变以及诗人诗作,俱有述评。其论诗偏重格调说,主张温柔敦厚,提倡儒家的诗歌观点。 ☚ 论文偶记 一瓢诗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