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狐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狐偃春秋前期晋国大夫。狐突子,字子犯。因是公子重耳舅,故又称舅犯,一作咎犯。随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对重耳的成长助益甚大。后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大夫,佐重耳改革内政,整顿军旅,权势过人。长于谋划,文公二年(前635年),建议“勤王”,使晋抓住“尊王”旗帜以令诸侯;主张以诚待下,做到“信赏必罚”,又建议训练民众,使民“知义”、“知信”、“知礼”,以整齐民心,为晋的称霸提供保障;对敌作战中,强调兵不厌诈。文公五年,以上军之佐参加城濮之战,配合先轸击溃楚军左师。为创建霸业多所建功。 狐偃春秋时晋国卿。名偃,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舅父,故称舅犯(一作咎犯)。随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上军副帅,协助改革内政外交,以“尊王”相号召,平定周王室内乱,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楚军。 狐偃春秋时晋国卿、将领。字子犯。公子重耳(即晋文公)舅父,故称舅犯(一作咎犯)。随重耳流亡在外19年,游历各国,并助重耳回国即位。回国后任上军副帅,协助改革内政外交,以“尊王”相号召,平定周王室内乱,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战胜楚军。 狐偃?—前622春秋时晋国大夫。出身于白狄狐氏。※狐突子。字子犯,为晋文公重耳的舅父,故亦称“舅犯”、“咎犯”。精于文韬武略。晋献公(前677—前651年在位)时,为晋国外戚,随父兄在晋国任职,封大夫,辅佐外甥重耳。周惠王二十一年(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晋国内乱,太子申生被逼自杀,公子重耳、夷吾出亡。翌年,与兄狐毛及晋大夫赵衰等护送重耳入白狄避难。居狄12年后,又随重耳先后周游卫、齐、曹、宋、郑、楚、秦诸国,与秦、晋大夫会盟,谋求支持。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助重耳归晋继君位,改革内政,整顿军队,主张以诚待下,赏功罚罪,讲究兵不厌诈等战术,使晋国迅速国治兵强。十七年(前635),劝晋文公响应周襄王的勤王号召,分兵两路,一路围温(在今河南温县西),执杀篡位的王子带;另一路入郑,奉周襄王归周王城复位,挟周天子以令诸侯。二十年(前632),联合齐、宋、秦等国,与先轸率晋军大败楚师于城濮(在今山东鄄城县西南),得首功。为晋文公的霸业多有建树。文公卒后。又辅佐其子晋襄公6年而卒。 狐偃春秋时晋国卿,字子犯。公子重耳舅父。随同重耳流亡,先后赴翟、卫、章,再历曹、宋至楚。佐重耳回国即位,助晋文公改革内政,亲任上军之佐。建议文公平定周室内乱,迎周襄王复位。注重兵不厌诈,城濮之战,与兄狐毛以上军击溃楚左师。 狐偃春秋时晋国卿。字子犯。重耳之舅父,亦称舅犯(一作咎犯)。随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游历各国,并助重耳回国即位。任上军之佐,以“尊王”相号召,平定周的内乱,在城濮(今河南范县西南)战胜楚军。 狐偃春秋时晋卿。字子犯。翟人。狐氏。晋文公之舅,亦称舅犯。曾从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奔翟,至齐,至秦。重耳回国为君(晋文公)。劝晋文公纳周襄王以示臣义,伐原以示民信,大蒐以示民礼。晋国强,城濮一战而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