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汤❶《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又名千金犀角散。犀角二两,羚羊角一两,前胡、栀子、黄芩、射干各三两,大黄、升麻各四两,豆豉一升。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 ❷《宣明论方》卷一方。犀角、玄参、连翘、柴胡各半两,升麻、木通各三钱,沉香、射干、炙甘草各一分,芒硝、麦门冬各一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食前服。治结阳,四肢肿满,热菀不散,或毒攻,大便闭涩。 ❸《证治准绳·疡医》卷五方。犀角、木香各七钱半,连翘、栀子、射干、当归、升麻、赤芍药、玄参、枳壳 (麸炒),生甘草各一两,炒大黄二两。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去滓,不拘时服。治石痈热毒气盛,肿硬疼痛,口干烦闷。 ❹《证治准绳·幼科》集四方。犀角、炒大黄、桑白皮 (蜜炙)、钩藤、炙甘草、麻黄各一两,龙胆草半钱,石膏、栝蒌、炙黄芪各半两。为粗末,每服一钱,水煎服。治小儿疹痘疮。 犀角汤 《外台秘要》卷二【组方药物】 黄柏 黄芩各4.5克 白头翁3克 黄连6克 当归3克 牡蛎4.5克(熬) 犀角屑1.5克 艾叶1.5克 石榴皮4.5克 桑寄生3克 甘草3克(炙) 【制剂用法】 上药11味,切。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3服。 【主要功效】 凉血解毒,清肠止痢。 【适应病证】 热毒深入血分,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身有壮热者。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海藻、菘菜。 【方义分析】 此为清涩并用之剂。方中犀角凉血解毒为主;白头翁、黄连、黄柏、黄芩即《金匮要略》白头翁汤去秦皮加黄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辅;艾叶、当归、寄生理气和血,石榴皮涩肠止痢,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凉血解毒,清肠止痢之功。然犀角极昂贵,可以水牛角五倍以代之。
犀角汤 《千金要方》卷八【组方药物】 犀角6克 羚羊角3克 前胡 栀子仁 黄芩 射干各9克 大黄 升麻各12克 豆豉9克 【制剂用法】 上药9味,取饮片。以水1.8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3服。 【适应病证】 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 【编者按语】 本方又名“千金犀角散”(《张氏医通》卷十四)。 犀角汤 犀角汤本方出自《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卷二。由《伤寒论》白头翁汤加减而成。方由黄柏一两半,黄芩一两半,白头翁一两,黄连二两,当归一两,牡蛎一两半(熬),犀角(屑)半两,艾叶半两,石榴皮一两半,桑寄生一两,甘草(炙)一两组成。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功能凉血解毒,清肠止痢。主治热毒深入血分,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身有壮热者。 本方所治痢疾,属于热毒深入血分而成,故用凉血解毒,清肠止痢之法。方中犀角凉血解毒,《食疗本草》治赤痢,为君药。白头翁配黄连、黄柏、黄芩,即《金匮要略》白头翁汤去秦皮加黄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疗热痢下重,均为臣药。当归和血,《药性论》“止痢腹痛”;艾叶理气血,《名医别录》“止下痢”;石榴皮能涩肠,《药性论》“止赤白下痢”;桑寄生通调血脉,《玉揪药解》“治痢疾”;甘草调和诸药,均为佐使药。配合成方,共奏凉血解毒,清肠止痢的功效。本方用于热毒深入血分而成之痢疾,以赤多白少,腹痛壮热,里急后重,舌质红,苔黄,脉大而数等为辨证要点。服药期间,忌食猪肉、冷水、海藻、菘菜。黄蘖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黄蘗、黄连、白头翁(一作白敛)、升麻、当归、牡蛎、石榴皮、黄芩、寄生、甘草各三分,犀角、艾叶各一分。上十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儿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余日至周岁一服二合半。功能与主方同。主治小儿热毒入里,下赤白滞如鱼脑,壮热头痛,手足烦;或上证误用温下及止涩药,下痢纯赤,身热更甚者。 犀角散(《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犀角屑半两,黄蘗(微炙,锉)半两,黄芩半两,漏芦一分,川升麻半两,黄连(去须,微炒)三分,当归(锉,微炒)半两,牡蛎(烧为粉)半两,艾叶(微炒)一分,醋石榴皮(微炒)半两,桑寄生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薤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功能与主方同。主治伤寒表实里虚,热气乘虚攻于肠胃,下痢脓血,或如烂肉,或如鱼脑,腹痛壮热。 犀角散(《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 犀角屑三分,木香半两,黄芩一两半,地榆(锉)三分,黄连(去须,微炒)一两,当归(锉,微炒)一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功能凉血止痢。主治热邪侵入血分,下痢色赤,腹中疼痛,小便涩,口干烦热。 ☚ 消炎化毒汤 栀子丸 ☛ 000040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