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物资管理体制改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物资管理体制改革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以严格的计划管理和统一的计划价格为特征的物资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物资管理体制,是指国家对工业生产资料的流通进行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总称。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依靠行政手段对工业生产资料的流通进行管理。全部工业生产资料划分为三大类:一类物资,亦称“统配物资”,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平衡与分配;二类物资,亦称“部管物资”,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平衡与分配;三类物资,亦称“地方管理物资”,由地方有关机构平衡与分配。这种物资管理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构成部分,它完全排斥价值规律的作用,排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对原来的物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1980年,将工业生产资料重新划分为三大类:(1) 计划分配物资。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如燃料、主要原材料、主要设备等。这类物资仍由国家统一管理,实行统一计划、统一价格、统一分配。(2) 物资供销企业经营物资。这是一些较为重要的物资,如部分机电产品、部分金属材料、部分化工与建材产品等。这类物资除直接定点供应外,一般由物资供销企业签订合同、统一订货、中转供应,并在国家规定的幅度内实行浮动价格。(3) 生产企业自销物资。其价格原则上由生产企业自行确定。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实行政企分开,原来的物资流通单位开始企业化,政府物资管理部门也进行了机构和职能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产资料的批发市场与期货市场,放开价格等,我国的物资管理体制已发生深刻的变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