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人类文明,就其实质来说,是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所谓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水平,以及与这种进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积极成果。而人类社会总体文明结构,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关于这个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有过一个经典性的阐述,报告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们通过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所取得的成果和进步。所谓“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改造社会的成果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它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社会的改造,社会制度的进步,最终都将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可见,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总和,就是作为整体的人类文明,不言而喻,它包括着政治文明在内的全部文明。
我们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总和,它包括了作为整体的文明的全部内容,但是,不等于说人类文明只有这两种性质的内容,实质上文明的内容结构是相当复杂的,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个复杂的有机体。关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做过经典的分析,他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马克思的这个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就社会生活形态的性质而言,有一般社会生活,有一般的精神生活,也有与一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性质有区别的政治生活。这种政治生活,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生活,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生活,但是,又可以说既是物质生活又是精神生活,比如人类社会中的战争行为、政治斗争、政治制度等等,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所以,与这种区别于一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政治生活相应的,就形成了区别于一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政治文明。
在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把政治文明建设单独作为一个特殊的内容提出来,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结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反映出在总结经验过程中,加深了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殊地位的认识。实践证明,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同时,最近一些年来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经验也说明,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以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这里所说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即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这三者的协调发展中,当然最主要的是作为整个文明基础的物质文明的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中,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相应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正确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的我国社会中,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关系。很显然,政治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改革,必须使三者的进行能够处于一种“协调”的状态。因为,任何一个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处于冒进状态,或者是处于滞后状态,都会造成其余的部分的不协调,因而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在新时期的改革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所以,应该从这些教训中学习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把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协调起来,把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和文化繁荣三者统一起来,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真正协调一致,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就是说,强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并且突出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这对于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同时,这也有利于使我国社会的文明发展,能够尽快走上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道路。所以,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是个简单的提法问题,而是一个有战略意义的认识深化,并且必定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