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牦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牦牛máoniú牛的一种,腿短体健,全身有长毛,常用来在高寒地区驮运东西。 牦牛máoniú〈名〉产于西藏及中亚高原上的一种大牛。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畜部 > 牛科 > 牦牛 > 氂牛 氂牛 máoniú 省稱“氂”。同牦牛,《漢書·郊祀志上》:“泰一所用,如雍一時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氂牛以爲俎豆牢具。”顏師古注:“西南夷長髦之牛也。”唐·杜甫《錦樹行》詩:“青草萋萋盡枯死,天馬跛足随氂牛。”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畜部 > 牛科 > 牦牛 牦牛 máoniú 省稱“牦”,亦稱“偏牛”。俗稱“猪聲牛”。反芻家畜。亦有野生。爲我國一級保護動物。牛科。體矮身健,鬐甲高,垂皮小。毛色黑、深褐或黑白間雜,長而下垂,幾及地,卧睡冰雪不忌寒。蹄質堅實,適于高山峻岭間馱運貨物,號稱“高原之舟”。鳴聲似猪叫,故名“猪聲牛”。乳適製酥油,肉質細腻味佳,毛可製披衣、帳蓬與绳索,絨可製毡。原產亞洲中部。在我國,分佈于青海、甘肅、四川、西藏之高寒地區。《廣韻·平豪》:“牦,牛名。今所謂偏牛者。顏師古說。”明·郭登《甘州即事》詩:“牦牛互市番氓出,宛馬臨關漢使回。”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牦牛》:“牦牛出甘肅臨洮,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養之。狀如水牛,體長多力,能載重,迅行如飛,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長尺許。其尾最長,大如牛。亦自愛護,草木鉤之則止而不動。古人取爲旌旄,今人以爲纓帽。”參見本類“犛牛”、“氂牛”、“髦牛”、“旄牛”、“貓牛”。 牦牛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畜部 > 牛科 > 牦牛 > 犛牛 犛牛 máoniú 省稱“犛”,亦稱“毛犀”。即牦牛。一說爲狀如牦牛而大之野牛。此稱始見於先秦典籍。《國語·楚語上》:“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 ”《山海經·中山經》:“荆山……其中多犛牛。”郭璞注:“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書·吐蕃傳上》:“其宴大賓客,必驅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犛牛》:“犛者髦也,其髦可爲旌旄也。其體多長毛,而身角如犀,故曰毛犀……狀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參見本類“牦牛”。 牛 牛牛(~群;菜~;奶~;乳~;野~)丑 觳觫 大武(一元大武) 大牢土畜 蝘鼠 补化 瞿摩帝 黄毛菩萨 另见:家畜 放牧 耕种 乳汁 ☚ 牛 小牛 ☛ 牦牛Bos grunniens L.,又称犛牛。因叫声似猪,又称“猪声牛”。牛属,牛种之一。多为乳、肉、毛、皮、役兼用。原产中国青海、西藏及其邻近省区位于海拔3 000~5 000 m的高原草地上,也分布在亚洲中部等山区。中国的牦牛占全世界总数的90%以上。 体矮身健。 鬐甲高。 背腰略陷,十字部隆起,故背线呈波浪形。垂皮小。毛长,多数呈黑、深褐或黑白花斑,亦有全白毛色者。尾毛蓬生,尤以下腹、肩、股、肋等部密生长毛。有角或无角。性成熟较晚,3.5~4岁开始产犊。公牦牛体高108~120cm,母牦牛104~108 cm。公牦牛体重300~450 kg,母牦牛200~300 kg。乳用性能良好,乳脂率高。毛绒产量高。耐寒而畏热。耐粗饲。蹄质坚实,善在高山峻岭之间驮运,有“高原之舟”之称。 牦牛藏语按牡牝分别称“雅”和“执”, 统称“诺尔”(原意为宝贝)。反刍家畜,亦有野生的。多黑色,头宽大,角外张,颈短无垂皮,尾下垂长毛呈长掸状;牡牛腹下、四肢有长毛。耐高寒,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 饲养头数占世界总饲养量的绝大多数。肉、乳、毛、皮均为藏族人民生活所必需。牦牛尾是我国传统出口物资。牡牦牛是重要的驮运力畜,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牦牛 牦牛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对高寒草原有极强的适应性能,甘南各县均有分布,公牛粗犷雄壮,母牛温顺清秀,毛色较杂,以黑牦牛居多。牦牛不仅生产营养丰富的牛乳和鲜嫩味美的肉,还生产皮、毛、骨等工业原料,而且是草原上骑乘和驮运的役畜,享有“高原之舟”的美称。 ☚ 黑紫羔羊 合作猪 ☛ 牦牛 牦牛产于玉树。牦牛是青藏高原上的大型畜种,成年雄性个体重达500公斤。它们身体可以和大象相比美,颜色黑白相间,非常美观。它的鬃毛竖起来有1米左右,全身的毛光洁可爱,向下披垂着。 ☚ 白唇鹿 青海双峰驼 ☛ 牦牛 032 牦牛亦称“髦牛”、“氂牛”。因叫声似猪,又称“猪声牛”。偶蹄目,牛科。反刍家畜。野生种不多,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种体长可达3米多,肩高达2米。全身生有浓密长毛,毛色黑褐,体侧与腹部的毛长几乎可达地面,可睡卧冰雪地上,耐寒,耐粗饲。角圆形,斜向上长,蹄质坚实,能耐高原稀薄的空气与凛冽之风雪,负重远驮,故称“高原之舟”或“冰河之舟”。性喜群居,常几十只为群。秋季繁殖,妊娠期8—9个月。性成熟较晚,3.5—4岁开始产犊。肉质佳;毛可制披衣、帐蓬和绳索;绒可制毡。乳色黄,含脂率高达6%,适于制酥油。分布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其邻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 麋鹿 藏羚 ☛ 牦牛 牦牛maoniuPoephagus gruniens;Bos mutus脊椎动物,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反刍家畜,体矮身健,髻甲高,垂皮小。雌体较小,毛长,多为黑色、深褐色或黑白色花斑。尾毛较长且蓬生,下腹、肩、股、肋等部也都密生长毛,可睡卧冰雪地上,极耐严寒。蹄质坚实,善于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峻岭间驮运,故称“高原之舟”。乳汁黄色,含脂率高,适于制酥油。肉质佳,毛可制披衣、帐蓬和绳索,绒可制毡。怕热。性成熟较晚,3.5~4岁开始产犊。原产亚洲中部山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西藏及其邻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极耐粗饲。野生牦牛的雄性体长可达3米,肩高近2米,重达500多公斤,彪悍善斗,月牙状的双角力大无比,任何敌人不敢近前,双角之间最大距离可达1米。夏季常抵达海拔5000~6000米高的雪山处,喜到处漫游,多于晨昏觅食各种杂草。夏季饮水,冬季吃冰雪。平时雌牛和幼牛常结成7~8头小群,有时达20余头,由大型雄牛率领,冬季可多达百头大群。一般栖息在荒山峭壁上,善于奔跑和爬山岩走石坡,不易捕获。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图463 西藏牦牛 ☚ 水牛 斑羚 ☛ 牦牛又称“𥼋牛”、“氂牛”、“旄牛”。 因其叫声似猪,俗称“猪声牛”。哺乳纲,牛科。原产亚洲中部山地。体矮身健、鬐甲高,垂皮小。全身披粗毛,体侧毛长达20—28厘米,多为黑色。耐寒,耐粗饲。蹄质坚实,在空气稀薄的高山善驮运,故称“高原之舟”。乳色黄,含脂率高,适于制酥油。肉质佳。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怕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及其邻近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 牦牛 牦牛牛品种。天水市境内牦牛为藏系牦牛,集中饲养在秦州区、张家川两区县的林缘地带。其外貌特征:头较长,耳小,鼻镜狭小,母牛角细,公牛角粗长,尻斜、尾短、腹大,皮毛密长,毛色杂,黑色居多。2006年存栏牛918头。其品种为天祝白牦牛和麦洼川牦牛,以麦洼牦牛为主,由于近亲繁殖,品种退化严重。其成年公牛体高为116厘米、体斜长137.5厘米、体重435.7公斤、胴体重222公斤、屠宰率51%,产毛量1公斤 / 头,幼年产绒量2公斤 / 头;成年母牛体高105厘米、体斜长110厘米、体重287.5公斤、胴体重144公斤,屠宰率50%,产毛量0.6公斤 / 头,幼年产绒量2公斤 /头,年头均产乳量488公斤。 ☚ 海福特牛 中国黑白花奶牛 ☛ 牦牛 牦牛主产于青海省玉树自治州。个体矮小,黑色或深褐色长毛,蹄质坚实,耐寒。世界上80%的牦牛分布在我国。玉树家牦牛比其他牦牛产奶时间长,产奶量大,每一胎次,当年可挤奶150天,每头每天产奶3公斤。肉可食,皮可制革,毛可制衣、绳等。是藏民重要的运输工具,有“高原之舟”的美称。当地5000米以上的雪山上,还有野牦牛,体重1000公斤,号称“雪山之魁”。 ☚ 湖羊 南阳黄牛 ☛ 牦牛yak 牦牛yak 牦牛yak 牦牛生长于青藏等高原的哺乳类反刍动物。又作髦牛等。藏语称“雅”,野生的为“仲”,为藏族所崇拜的图腾之一,历史传说甚多;已驯化的称“罗尔”,兼有宝贝、珍宝含意。是藏族畜牧业的主要牲畜品种。比一般黄牛体大健壮、性猛难驯,鬐甲高,垂皮小,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肩、胁、腹下长毛蓬生,尾垂长毛呈掸状。能适应空气稀薄、高海拔自然环境,耐寒、耐粗饲。藏族生活必需的部分酥油、肉食以及牛毛帐篷、牛皮船等,都来自其乳、肉、毛、皮产品。公牦牛还可驯作耕牛、驮牛,因其在冰雪山岭上驮运耐力大,适应性强,被称为“高原之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