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牛渚燃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牛渚燃犀典源出处 南朝宋·刘敬叔 《异苑》卷七:“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晋书·温峤传》亦载。 牛渚燃犀 牛渚燃犀南朝宋志怪小说。刘敬叔撰。原载《异苑》卷七。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辑释》选录。小说叙写:晋温峤至牛渚矶,听见水底有音乐之声,人们传言此水下多怪物,温峤于是燃犀角而照之。须臾,只见水府覆灭,整个水族中的奇形异状,穿戴红色衣巾,有的乘坐马车,乱作一团。当晚便梦见一人对他说:“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过了不久温峤就死了。作品叙说了一个犀角灵异之事。结尾处的温峤被阴遣而死,也流露出了消极的封建迷信思想。古人认为,冥冥之中的神秘,凡人是不应该知道的。即像温峤那样的风云人物,因滥用神物,透视水府的秘密,也会招致难以逃脱的惩罚。小说设奇造幻,然而又幻中见实。牛渚矶即牛渚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据传这里就是水府所在。温峤到此,“闻水底有音乐之声”,又听说“下多怪物”。这已为奇事。温峤正是出于好奇,便用既能辟邪、又能分水、且闪闪发光的犀角燃而照之。这犀角之功用也非常奇异。然而更为神异的是,灵光普照,水府的万般景象竟历历在目。虽尽是“奇形异状”,但作者却以实笔写之,其“乘马车,著赤衣帻”的情景,颇类人间,给人以真实之感。故事文笔洗炼,语言简洁,表现力极强。如写水府情状,作者只用“见水族覆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十七字,就把水府被犀角灵光通照,整个水族紧张慌乱的气氛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晋书》本传,宋欧阳忞《舆地广记》均记温峤牛渚燃犀事,文字稍异,但情事全同。至于犀角灵异的传说,更是广为流播。早在刘敬叔之前,晋人傅咸《犀钩序》中就记有“犀之美者有光”。葛洪《抱朴子》也说:犀角长尺余,“刻为鱼而衔以入水,水常为开,方三尺,可得气息之中。以其角为叉导者,得煮毒药为汤;以此叉导搅之,皆生白沫,无复毒势。”《异物志》亦云:“玄犀处自林麓,食惟棘刺,体兼五肉,或有神异,表灵以角,含精吐烈,望若华烛,置之荒野,禽兽莫触。”类似的传说,在《志怪》、《南越志》、《交州记》、《元和郡县图志》、《舆地纪胜》等书中都有记载。总括关于犀角灵异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犀角有光;二是犀角能败毒、驱邪、辟寒、解暑,为吉祥之物;三是犀角有奇异的水分功能。本篇故事在正是诸多犀角有灵的传说基础上而写成的,牛渚燃犀的故事影响颇大,后世文人常把它作为典故引入诗文。唐代诗人李颀的《杂兴》诗(见《全唐诗》卷一三三),就是专为题咏这一典故而作的,明清更有《燃犀记》(已佚)传奇,即推衍此事。 ☚ 梁清传 徐奭 ☛ 牛渚燃犀 牛渚燃犀中国古代神话。《学津讨原》本卷七:“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 ☚ 牛郎织女 化民 ☛ 牛渚燃犀刘敬叔所撰《异苑》,为刘宋间著名志怪。题材广泛,收录奇闻异事三百八十二条。其中佳作珍品,虽不如《搜神记》、《幽明录》多,但也不乏清新可诵之作。“牛渚燃犀”便是《异苑》中一个著名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温峤。温峤是西晋、东晋之间的一位风云人物,曾经和陶侃一起平定了苏峻的叛乱,历仕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始安郡公。故事的主角虽然是温峤,但作者的目的不在写温峤,而是着力于写犀角之灵、水府之怪。以此奇闻依附于温峤,不过是借名人自神其说而已。 犀角有灵的记载,不绝于书,是流播悠久、广泛的传说。在刘敬叔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关于犀角的种种传说没有完全定型,还在继续发展。晋人傅咸在《犀钩序》中说:“犀之美者有光。”晋人葛洪的《抱朴子》中说:犀角一尺以上,“刻为鱼而衔以入水,水常为开,方三尺,可得气息之中。以其角为叉导者,得煮毒药为汤,以此叉导搅之,皆生白沫,无复毒势。”《异物志》上说:“玄犀处自林麓,食惟棘刺,体兼五肉,或有神异,表灵以角,含精吐烈,望若华烛,置之荒野,禽兽莫触。”《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一所引小注中说:“犀角置狐穴,狐去不敢复居也。” 类似的传说,在类书中还可以找到很多。综合这些传说,可以归纳出犀角有灵的主要内容:犀角有光,或云如烛,或云如炬,或夸大其辞云“覆缯千重,终不能掩其辉焕。”犀角是吉祥之物,能解毒、辟寒、避暑。更令人惊奇的是,犀角有分水的功能。犀角分水的记载,不但见载于《抱朴子》,《南越志》中就收有“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为之开”的传说。刘欣期《交州记》上也说:“有犀角通天,向水辄开。” 《异苑》中“牛渚燃犀”的故事正是在有关犀角有灵的丰富传说中酝酿出来的。故事中写到犀角的神光、写到水族的惧怕神光,均与传说一致。不同的是,作者将犀角的传说与民间关于水府的传说揉合到一起,略作点染,遂成为一个生动的故事。 牛渚矶即牛渚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相传这里就是水府。温峤“闻水底有音乐之声”,又听说“下多怪物”。于是就用既能辟邪、又能分水的犀角燃而照之。神光所至,水府的情况历历在目。作者只用“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十七个字,就写出了水府的忙碌气氛。原来,清波之下别有洞天,虽是“奇形异状”,令人惊骇,但“乘马车,著赤衣帻”,却仿佛人间,又给人以亲切之感。 看来,水府中的居民们并不愿意凡人们去窥视他们的秘密。所以,故事便有了那样的结尾。温峤在梦中得到了水府主人的埋怨,责怪温峤不该用神犀去透视水府的秘密。至于温峤得此阴谴而死,却反映了志怪中常有的消极思想。即是说,冥冥之中的神秘,是凡人所不应该知道的。即便是如温峤那样,仅仅出于一种好奇之心,滥用神物,也会招致难以逃脱的惩罚。 牛渚燃犀的故事颇为著名,以至成为一个典故,常为人所引用,含有“无幽不显”、“鬼怪无所遁形”的意思。在《全唐诗》卷一三三,还可以读到著名诗人李颀的一首《杂兴》诗,是专为题咏这一典故而写的。诗中写道: 沈沈牛渚矶,旧说多灵怪。行人夜秉生犀烛,洞照洪深辟滂湃。乘马驾车往复旋,赤绂朱冠何伟然。浪惊海若潜幽石,龙抱胡髯卧黑泉。水滨丈人曾有语,物或恶之当害汝。武昌妖梦果为灾,百代英威埋鬼府。 牛渚燃犀【出处】 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七:“晋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扑)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