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修正 关于通货膨胀的一种理论。1976年,弗里德曼在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发表的演说中,将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存在稳定的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是稳定的交替关系;第二个阶段引进通货膨胀预期和自然率假说,论证了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第三阶段出现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这里所讲的正斜率是指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常常伴随较高的失业率,即滞胀。弗里德曼对这三个阶段加以分析,从而提出了自己的滞胀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简单的、负斜率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稳定替换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战后西方各国在较早时期与低失业率相联系的通货膨胀率,以及后来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现实,都加深了这种怀疑。从理论上分析,负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根本错误在于混淆了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而真正对失业水平产生影响的是实际工资率而不是名义工资率。当菲利普斯曲线纵轴表示实际工资率时,该曲线便不再说明名义工资或价格变动与失业率的关系了。而且,名义总需求变化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是不同的。为说明这一问题,弗里德曼建立了“自然率”假说,并引入适应性预期概念。“如果价格水平的预期变化缓慢,而名义工资几乎不间隔地迅速变动,那么,在短期内基本上可以回到菲利普斯的原公式上去”。(弗里德曼:《失业还是通货膨胀?——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评价》,中文1版,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因为在通货膨胀初期,工人会误认为实际工资增加,厂商误认为是产品需求扩大,相对价格在上升,从而利润增加。这样一方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一方愿意雇佣更多的劳动,于是失业下降。但是,随时间推移,人们会逐渐调整自己的预期,使之逐渐符合实际情况。图16-36是预期调整的菲利普斯曲线。图16-36中的曲线 进入60年代以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常常伴随著较高的失业率,弗里德曼首先通过大量统计资料数据证明:这时期菲利普斯曲线是正斜率的,而不是垂直的。对此,他仍然通过自然率假说加以阐述。 他认为,正斜率的曲线和短期曲线一样,只是一种过渡性现象。问题并不在于通货膨胀本身,高通货膨胀不一定带来特别高的或特别低的失业。倒是与通货膨胀率一起出现的“制度与政治的安排”是造成高失业的主要因素。根据自然率的假说,垂直曲线说明可供选择的充分预期膨胀率,不管这个膨胀率有多高,只要它为人们所预期,便会被纳入决策,相同于将所有的合同全面指数化。一旦这样,再高的通货膨胀率也不会使劳动市场的供需状况以及劳动合同的期限条款有所改变,因此也并非一定改变自然失业率。上述分析暗含这样的假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