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燕山运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燕山运动燕山期的构造运动。共有4个运动幕:燕山运动(1),发生在早燕山期,同位素年龄为195Ma;燕山运动(2),同位素年龄137Ma;燕山运动(3),同位素年龄为96Ma;燕山运动(4),同位素年龄为65Ma。 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yanshan yundong翁文灏于1927年以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命名,但其涵义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各家的观点不同,数十年间有很多变化,其所包括时限范围和划分的期次或幕次,意见亦未尽一致。目前一般认为燕山运动指整个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广泛发生于中国全境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褶皱断裂变动、岩浆喷发及侵入活动,以及部分地带的变质作用。燕山运动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一期在中、晚侏罗世,一期在侏罗、白垩纪间,最后一期在白垩纪末。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其作用方式和强度皆有差异。燕山运动阶段称为燕山旋回。现在我国绝大部分的构造型式和格架是燕山运动或燕山旋回形成的。燕山运动不仅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环太平洋带以至部分特提斯(古地中海)带都有重要影响,因而认为它也是属于洲际性的构造运动。在欧美地质界,把中、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统称为阿尔卑斯运动,把这一地壳构造发展阶段称为阿尔卑斯旋回。其中发生于中生代的称旧阿尔卑运动(旋回);相当于中国的印支和燕山运动(旋回);发生于新生代的称新阿尔卑斯运动 (旋回),相当于中国的喜马拉雅运动 (旋回)。 晚白垩世古大陆位置及新海洋的分布 (据Dietz,Holden简化) 图中双线为海岭,切断海岭的直线为转换断层,箭头为大陆移动方向 由于中生代的环太平洋地带是地壳运动最强烈的地带,而中国东部正好是环太平洋地带的一部分,所以中国中生代的地壳运动以及岩浆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是古生代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在燕山旋回期间,基本结束南海北陆的局面,华南华北连成一片。在三叠纪时,南方还发生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印支运动海退后,到侏罗纪只有西藏、青海南部、两广沿海、东北乌苏里江下游等处仍有海侵; 到白垩纪海水面积越发缩小。在燕山期中国已经从海陆对立的环境发展到大部分是大陆的环境,此其一。其次,由于陆壳自北向南推动,受到太平洋洋壳的阻力,在力偶作用下发生不均衡的扭动,形成一系列北北东或北东向的隆起和拗陷,即一系列褶皱断裂山地和许多斜列盆地。一般说来,愈靠近东部,地形愈复杂,出现许多山间中、小盆地,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活动及构造运动都十分强烈; 而愈靠近西部,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都比较微弱,地形也比较单调,出现少数大型拗陷盆地,如川鄂盆地、鄂尔多斯盆地 (包括陕、甘、宁的各一部分) 等; 大约以吕梁山和江南古陆为界,中国东部从南北分异转变为东西分异的形势。第三,在靠近太平洋的东部,从北到南,如大兴安岭、燕山地区、山东半岛、浙江、福建等地,都有大规模的中酸性火山喷发活动,形成安山岩、流纹岩及火山碎屑岩等; 同时还有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形成所谓燕山期花岗岩,并生成多种有价值的金属矿产。第四,西部地区各古生代海西期褶皱山脉,如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祁连山等,在燕山期都重新活动,强烈上升,并出现了准噶尔、塔里木等大型盆地以及山前拗陷盆地,其中沉积了四、五千米以上的中生界地层。西南地区在印支和燕山期,藏北、滇西、川西一带的地槽褶皱隆起,形成喀喇昆仑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脉等。这时,由于亚洲陆壳自北向南推动,受到南边印度板块的阻力,东南又为太平洋板块所阻,故它们大抵呈北西、南东又转为近南北走向的巨大弧形山脉。总之,从印支到燕山运动,影响范围甚广,形成中国地质构造轮廓及地貌基础。到了中生代后期,中国绝大部分已经是山脉纵横、盆地罗列、火山活动此起彼伏,只有西藏、台湾等地区,仍然是碧波浩瀚的海水。 ☚ 印支运动 中生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