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燕人还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燕人还国

燕人还国

古代寓言。见《列子·周穆王》。写从前有一位燕国人,生于燕,在楚国长大,到老时要回燕国去。过晋国时,同路的人故意骗他,指着城墙说:“这就是燕国的城。”燕人听了立刻变了脸色。同路的人指着社说:“这是你家乡的土地庙。”燕人听了长声叹息。同路人又指着一所房子说:“这是你先辈的住处。”燕人就流下泪来。同路人又指着一冢说:“这是你祖先的坟墓。”燕人竟哭不自禁了。同路的人不禁哑然失笑说:“我先前是骗你的,这儿是晋国呀!”燕人听了非常羞愧。及至燕,真正见到燕国的城社,真正见到先人的庐冢,悲痛的心情反而减少了。

☚ 田夫献曝   孟子 ☛

燕人还国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慙。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列子·周穆王》


 【注释】
 ①愀(qiao)然:凄怆悲伤的样子。②喟(kui)然:叹息的样子。③涓(juan)然:流泪的样子。④垅:坟墓。⑤哑然:象声词,发笑的声音。⑥绐(dai):欺骗。⑦慙:同“惭”。
 【意译】
 有一个燕国人,出生在燕国,在楚国长大,年纪大了的时候,回到本国去。路过晋国,同行的人骗他,指着一座城说:“这是燕国的城。”那人听了,悲伤得立刻变了脸色。同行的人又指着一座土神庙对他说:“这是你乡里的土神庙。”那人听了长声叹息起来。同行的人又指着一栋房子对他说:“这是你先人住的房子。”那人听了,唏嘘着淌下了眼泪。同行的人又指着一座坟墓对他说:“这是你先人的坟墓。”那人听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痛哭起来。同行的人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先前是骗你的,这是晋国啊!”那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非常羞惭。到了燕国后,真的看到了燕国的城和土神庙,真的看到了他先人的住房和坟墓,悲伤的心情,反而不如从前了。
 【解说】
 一般说来,“人性相近习相远者,各随其情习所安也。”燕人出生在燕国,便具有了燕人的禀性,对燕国保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是他又长在楚国,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均与楚人相吻合。因此,当他回到本土,不能认识自己的国度,被轻薄者所欺骗。这从心理学上来说,是合乎情理的。燕人虽然不能生长于自己的祖国, 可天生而来的对祖国的情感联系却是割舍不断的,而且日积月累,凝聚成一股强烈的心理力量。一旦面对朝思暮想的故国,便不可能对同路人的话加以判别,而被情感的潮流所淹没,因而“哭不自禁”。这种最初的感觉,无疑是真诚的;这种最初的反应,无疑也是最强烈的。可惜,它们被同行的轻薄者所戏弄,燕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不禁觉得非常羞惭。等他真的看到燕国的城池、祖先的遗踪,却再难唤起那最初的感情,或许在潜意识中他甚至还在担心这是不是又在骗他。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那最初的真诚便难免受到损失,那最初的强烈无疑已开始减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事的相熟,郁积在心中的思乡情也会逐渐缓减,以至越来越淡,越来越弱,而被另外一些情感所替代。这种由强到弱的心理反应历程,是人们日常生活以至文学哲学中十分普遍的感受, 值得重视。
 【相关名言】
 没有祖国, 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俄国·屠格涅夫


寓言“燕人还国”注释、翻译和解说 - 可可诗词网

燕人还国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同行者诳之,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愀然变容。指社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笑,曰:“予昔绐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慙。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列子·周穆王》


 【注释】
 ①愀(qiao)然:凄怆悲伤的样子。②喟(kui)然:叹息的样子。③涓(juan)然:流泪的样子。④垅:坟墓。⑤哑然:象声词,发笑的声音。⑥绐(dai):欺骗。⑦慙:同“惭”。
 【意译】
 有一个燕国人,出生在燕国,在楚国长大,年纪大了的时候,回到本国去。路过晋国,同行的人骗他,指着一座城说:“这是燕国的城。”那人听了,悲伤得立刻变了脸色。同行的人又指着一座土神庙对他说:“这是你乡里的土神庙。”那人听了长声叹息起来。同行的人又指着一栋房子对他说:“这是你先人住的房子。”那人听了,唏嘘着淌下了眼泪。同行的人又指着一座坟墓对他说:“这是你先人的坟墓。”那人听了,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放声痛哭起来。同行的人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说:“我先前是骗你的,这是晋国啊!”那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非常羞惭。到了燕国后,真的看到了燕国的城和土神庙,真的看到了他先人的住房和坟墓,悲伤的心情,反而不如从前了。
 【解说】
 一般说来,“人性相近习相远者,各随其情习所安也。”燕人出生在燕国,便具有了燕人的禀性,对燕国保留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可是他又长在楚国,他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均与楚人相吻合。因此,当他回到本土,不能认识自己的国度,被轻薄者所欺骗。这从心理学上来说,是合乎情理的。燕人虽然不能生长于自己的祖国, 可天生而来的对祖国的情感联系却是割舍不断的,而且日积月累,凝聚成一股强烈的心理力量。一旦面对朝思暮想的故国,便不可能对同路人的话加以判别,而被情感的潮流所淹没,因而“哭不自禁”。这种最初的感觉,无疑是真诚的;这种最初的反应,无疑也是最强烈的。可惜,它们被同行的轻薄者所戏弄,燕人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不禁觉得非常羞惭。等他真的看到燕国的城池、祖先的遗踪,却再难唤起那最初的感情,或许在潜意识中他甚至还在担心这是不是又在骗他。一旦掺杂了这些因素,那最初的真诚便难免受到损失,那最初的强烈无疑已开始减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事的相熟,郁积在心中的思乡情也会逐渐缓减,以至越来越淡,越来越弱,而被另外一些情感所替代。这种由强到弱的心理反应历程,是人们日常生活以至文学哲学中十分普遍的感受, 值得重视。
 【相关名言】
 没有祖国, 就没有幸福。每个人必须植根于祖国的土壤里。

——俄国·屠格涅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