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焉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焉耆Yānqí历史上西域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姓氏考略》据 《元和姓纂》 注云: “本焉耆部,为国,后以为氏。”焉耆国故地当在今新疆之焉耆县。 焉耆西域国名。亦作乌耆、乌缠、阿耆尼。《月藏经》作忆尼、亿尼。王都员渠城(见【员渠城】条注)。初属匈奴。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后属西域都护府,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班超击走匈奴,又属于东汉。唐初,附属突厥,太宗贞观八年(634)为唐所服,置焉耆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管辖。玄宗开元七年(719)后为唐朝所设置“安西四镇”之一。德宗贞元六年(790)为吐蕃所据。后为高昌回鹘所并。 焉耆亦作“乌夷”、“乌耆”、“乌缠”、“阿耆尼”。古西域国名。全境包括今焉耆至尉犁县地,首府名员渠城(今新疆焉耆西南)。其地四面有大山,与龟兹相连,道险易守。东北有博斯腾湖和开都河水利,曲入四山中,周流其城。居民务农、捕鱼及畜牧,有文字(婆罗米文中亚斜体)。初属匈奴,被置“僮仆都尉”,受其奴役。西汉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僮仆都尉”取消,而代之以汉“西域都护”,焉耆也从此内属。西汉末又属匈奴。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击破之,又内属。西晋太康(280—289)中,其王遣子入侍。东晋时先后属前凉和后凉,南北朝时属北魏,唐初属西突厥,贞观二十二年(648)为唐所征服, 置焉耆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为安西四镇之一。唐末为高昌回鹘所并。 焉耆 焉耆丝路重镇。旧称喀喇沙尔。古为焉耆国地,唐置焉耆都督府。元为宗王阿只吉的封地。清初准噶尔袭据之。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管辖。光绪八年(1882),置喀喇沙尔直隶厅,二十四年升格为府,名焉耆府。1913年,将焉耆府直辖地改为焉耆县。今称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保存*四十里堡古城、*哈拉木登古城、*唐王城、*博格达沁古城、*锡克沁千佛洞、*霍拉山废寺等遗址。 ☚ 火烧城 南河城 ☛ 焉耆 焉耆西域古代国家名称。又译作乌耆、夷、乌彝、乌缠、阿耆尼。根据孔雀河墓葬的人头骨分析,3000年前的当地土著为略有黄种人特点的白种人。秦汉之交,冒顿单于大败月氏,月氏被迫西迁,其中有一乌摚部落,征服当地土著,建立国家,即以其部落名称作为国名。摚字古音读“绎”,后改译为乌夷、乌彝,又音变为焉耆、阿耆尼等。居民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公元前177年,为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率兵征服,归右贤王属下的日逐王统辖,日逐王即在其国设“僮仆都尉府”,总管所属西域各国,收取赋税。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日逐王先贤掸降汉,僮仆都尉府废置,汉朝在轮台设立西域都护府,焉耆又属西域都护府管辖。东汉初期,焉耆王汛曾受北匈奴煽惑,攻杀西域都护陈睦。永元六年(公元94年),班超攻杀焉耆王汛,改立其弟元孟为王,其国又属西域都护。据罗布泊发现的汉简记载,西晋政府曾册封其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焉耆王”,其王族开始由姓元改为姓龙。太平真君九年(488年),北魏征服焉耆,特设焉耆镇,作为西域边防重地。隋时恢复国统,仍归龙氏统治,与西突厥关系密切,境内多有突厥族人,其王即叫龙突骑支,系以西突厥突骑施部落的名称作名字。始与唐朝为敌。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郭孝恪率兵西征焉耆国,生擒其王龙突骑支,其国归附唐朝,统属于安西都护府。唐朝曾在其国设立焉耆都督府,驻以重兵,归安西节度使调度。九世纪初,回鹘汗国占据其地,废除龙氏王族的统治,改派可汗亲信治理,回鹘人开始大批迁居此地,于是,1000余年的焉耆龙氏家族统治宣告结束,龙氏及焉耆土著逐渐分散东归,居留于伊州(今新疆哈密)、沙州(今甘肃敦煌)、瓜州(今甘肃安西)、肃州(今甘肃酒泉)等地,与甘州回鹘不和,与吐蕃关系亲密,后逐渐融合于吐蕃人中。焉耆从此由国名、族名变为单纯的地名。元朝时,其地因曾在唐初驻过西突厥的大军事首领欲谷设,焉耆城按中亚人的称呼,改名为“喀喇沙尔”,“喀喇”意为“大”,“沙尔”为“设”的异译。清朝乾隆年间,土尔扈特部东归祖国,大部分被安插在喀喇沙尔周围,这里增加了蒙古族人。从乾隆到光绪期间,许多陕西和甘肃的回族迁居喀喇沙尔,于是回族成了今焉耆县的主要民族。 ☚ 鄯善 于阗 ☛ 焉耆西域古国名、地名。西汉时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有4000户,32100人。近海(今博斯腾湖),多鱼。事农业。俗尚葡萄酒,好音乐,事天神。东汉时增至15000户,52000人。约东汉末,并吞附近尉梨、危须和山王国,范围有所扩大,成为西域较大国家。三国时代位于丝绸之路中道上。晋武帝太康六年(285),其王遣子入侍于晋。稍后,并吞龟兹,“遂霸西胡,葱岭以东莫不率服”。前凉张骏遣将疆理西域时,焉耆王降附。后凉吕光兵进西域,又降吕光。晋代《释氏西域记》称此地为乌夷,法显《佛国记》作𠆿夷。北魏太平真君年间(440—451),在此设焉耆镇。北周保定四年(564),向周朝献名马。隋大业(605—618)中,向隋朝贡方物。唐贞观十八年(644)安西都护郭孝恪灭焉耆国。上元(674-676)中,设焉耆都督府。《唐会要》载:焉耆在咸亨元年(670)前为安西都护府四镇之一。(《新唐书·西域传》则记开元七年以焉耆备四镇。)玄奘《大唐西域记》称焉耆为阿耆尼。《宋史》仍称焉耆。明代称叉力失,清称喀喇沙尔。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 焉耆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焉耆县境(即喇沙尔)。王治员渠城。户4 000,口32 100,胜兵6 000人。国王以下有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其地处塔里木盆地之北,是汉通西域北道必经之国。 焉耆古西域城国名。又作乌夷、乌耆、阿耆尼等,在今新疆焉耆县一带。居民以务农为主,亦营捕鱼及畜牧。有文字。两汉时先后属西域都护和西域长史。西汉时人口三万二千,东汉时为五万二千。西晋太康(280—289)中,其王遣子入侍,东晋时先后属前凉和后凉,南北朝时属北魏。唐于其地设焉耆都护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