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一种热带消化系疾病。本病流行于热带,主要表现为腹泻与口炎,由于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消瘦、脱水、贫血、舌炎等。治疗:可适当补液及电解质与多种维生素;调整营养与饮食;控制消化道某些继发感染;用调节脾胃的中药等。
热带口炎性腹泻
本病主要见于热带及亚热带,近年亦散见于温带。发病常呈地区性,本地居民与外地短时移居者同样受累。种族、性别及营养状态等因素无明显区别,儿童发病较成人少而轻。
本病常呈地区性流行,抗菌治疗有效。近年来证明患者小肠上段内有大量大肠杆菌及肺炎杆菌等繁殖,通过产生肠毒素并刺激环磷酸腺苷系统而引起分泌性腹泻,并致小肠粘膜病变。
主要侵犯小肠粘膜,病变程度远较乳糜泻为轻,但回肠常受累。小肠绒毛水肿、变粗及粘连,很少见到扁平萎缩。经抗生素治疗,一般两周内大部绒毛恢复正常。
起病时表现为急性腹泻,一周后腹泻减短转为慢性间歇性。患者渐感无力、厌食、腹胀、腹痛。随着腹泻加重,粪便量多、色浅、油脂状,继而出现营养缺乏表现如舌炎、口炎、皮肤粗糙及色素沉着。由于叶酸及B12缺乏,半年后逐渐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晚期则见严重营养不良的表现如消瘦、水肿及低血压等。外地移居者一般在居住3~15个月内起病,也有当时并无症状而在离开流行区数月后再发病者。
吸收不良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而发现,如右旋木糖吸收减少,粪便脂肪排泄增加。常见低钾、低钠、低氯及低蛋白血症,血液中IgG可减少。贫血主要为巨幼红细胞性,有时合并缺铁性贫血,血清维生素B12及叶酸量减低。小肠X线钡剂检查可见典型的吸收不良改变。本病经小肠粘膜活组织检查即可确诊。本病尚应与梨形鞭毛虫感染、Yersinia菌肠炎等鉴别。
多数于离开流行区后不需特殊治疗而逐渐好转,但一般主张给予叶酸、维生素B12及抗生素治疗。叶酸治疗可改善腹泻并治愈贫血及舌炎。因常伴有维生素B12缺乏,须同时给予肌注维生素B12。抗生素治疗亦能迅速控制症状,并使贫血好转,通常给予四环素0.25g,每日四次,一月后改为每日二次,连服五月。氯霉素及链霉素亦有效。如能及早治疗,小肠病变可完全恢复,如至晚期则不能完全逆转。经过治疗后,如患者离开流行区,一般可以痊愈,如在流行区长期居住,则不少患者仍将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