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烧尾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烧尾宴唐代为举子及第及其任官或升迁而举行的庆祝活动。一般由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亦有由皇帝为臣僚主持者。烧尾一词取意于虎变为人,惟尾不化,须为焚除,乃得成人;一说为新羊入群,不为诸羊接受,火烧其尾,才能使相亲附。 烧尾宴 027 烧尾宴是古代官僚宴请皇帝的高贵宴会。有邀宠之意,故此宴皆竭尽全力,行奢侈之能事,豪华至极。据传,“烧尾”语出“鱼跃龙门”的故事。黄河鲤鱼经过龙门(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之间)时,因河水流急浪猛,改游为跳跃。凡跃上龙门的,即有云雨随之,天火从后烧其尾,鲤鱼则化为龙。宴会取名烧尾,寓意:前程远大,官运亨通。如唐韦巨源迁升中书省,取神龙烧尾直升青云之意,特请中宗皇帝吃了一席十分讲究的烧尾宴。此宴代价昂贵,在历史上只盛行短暂一瞬。 ☚ 鹿鸣宴 满汉全席 ☛ 烧尾宴 烧尾宴宴席名。唐时士子初登科或在官者迁除,朋僚设酒宴慰贺,谓之烧尾宴。又一说“大臣拜官,献食于天子,名曰‘烧尾宴’”(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烧尾宴》)。“烧尾”一词出自“鱼跃龙门”的典故。龙门在今陕西省韩城县和山西省河津县之间,两岸峭壁对峙,故门。据说,每年春季,黄河鲤鱼溯水而上,龙门水猛浪急,难以逾越。有能跃过龙门者,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其后烧其尾,从而化为龙。旧时,称皇帝为“真龙天子”,取名“烧尾”有献宠于皇帝之意,寓神龙烧尾直升青云。此宴菜点丰富,品位高,据唐代韦巨源《食单》载,他招待天子的烧尾宴计有五十八道菜肴。惜已失传,宋代陶谷 《清异录》 只存有菜点名。 ☚ 船宴 鹿鸣宴 ☛ 烧尾宴 烧尾宴唐代百官献食于皇帝的一种。《辨物小志》载: “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献食于天子,名曰 ‘烧尾’。”相传,鲤鱼跃上龙门,必有天火(雷电) 把它的尾巴烧掉,然后才能成为真龙。旧时称“中状元”或一步荣升为 “鱼跃龙门”。烧尾宴实为大臣荣升后向皇帝邀宠的一种宴会。中宗景龙年间 (707—709),韦巨源官拜尚书左仆射,即在家中设此宴宴请唐中宗。陶谷《清异录》记有该宴上膳馔的58款珍品,其中既有饭、粥、糕、饼、馄饨、锣、粽子等主食, 也有鸡、鱼、鹅、兔、羊、猪、牛、鹿、熊、狸、驴、鳖等肉食。制作极为精巧。如鸡有 “葱醋鸡”,乳煮的 “仙人脔”; 鹅有“八仙盘”; 鱼有用鱼白烹制的 “凤凰胎”,用鱼子烹制的 “金粟平𫘴” 和 “乳酿鱼”、 “吴兴连带鲊”; 鳖有“遍地锦装鳖”。炙品有羊、鹿舌合拌的 “升平炙”; 用生虾烹制的 “光明虾炙”; 用治鹑炙的 “箸头春” 以及 “水炼犊”、“羊皮花丝”。羹汤有用冷蛤蜊烹的“冷蟾儿羹”; 用鳜鱼烹制的 “白龙臛”; 用兔肉烹制的 “卯羹”。还有几种肉品合在一起的“小天酥”、“五牲盘”等。烧尾宴成为唐代饮食史的典型食谱之一。也有的大臣拜相并不向皇帝进烧尾宴。 ☚ 馄饨 荔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