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烟草黑胫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烟草黑胫病tobacco black shank

由烟草疫霉引起,为害烟草根、茎、叶各部分嫩组织的一种真菌病害。1896年布雷达(Breda de Haan)首先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该病在中国始见于1919~1945年泽田兼吉的“台湾产菌类调查报告”中,其后在山东、四川、河南、云南、贵州、安徽不断发现。
分布和为害 烟草黑胫病遍布世界产烟国家,温带、热带和亚热带均有发生。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每年因黑胫病损失烟叶约占总产量的1%。中国黑胫病分布范围很广,除黑龙江省外,其它各省烟区都有发生,以南方各烟区发生较轻。山东、河南、安徽三省是历史上重病区,仅山东安丘县1981年因黑胫病发生严重而绝产0.07万公顷。陕西、四川、湖南等省是新烟区,一般发病率为5%,重者达30%。云南、贵州、广东、福建、湖南等省常与细菌性青枯病混合发生。
烟草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主要为害移栽后的大田烟株。首先侵染幼苗茎基部产生黑斑,或底叶发病后扩展到茎;当苗床在高湿条件下,病斑向上扩展,病苗上布满白色菌丝和孢子囊,迅速向苗床四周扩展,常使烟苗成片死亡。大田烟草成株茎部黑色病斑环茎出现,上下蔓延,病斑长达0.3~0.7米。病株叶片自下而上依次变黄,纵剖病茎,髓部变黑褐色,干缩成碟片状。碟片之间有白色菌丝,遇烈日、高温,全株叶片突然凋萎枯死。根部被害变黑。大暴雨后阴湿天气,底叶易生圆形大斑,无明显边缘,并出现水渍状浓淡相间的轮纹,数日内通过主脉、叶柄蔓延到茎部,造成“腰烂”,以致全株死亡。
病因 病原物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Breda),属卵菌霜霉目。病菌在燕麦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气生菌丝较细,无色透明,直径为3~11微米,无隔膜,内含颗粒,有分枝。孢子囊顶生或侧生气生菌丝上,梨形或椭圆形,幼嫩时白色,突起不明显;老熟时呈灰白色或淡黄色,顶端有 一乳状突起,大小约18~61×14~39微米,条件适合时释放出5~30个游动孢子。游动孢子直径7~11微米,无色,圆形、椭圆形或肾形,有侧生鞭毛两根,在水中游动,遇寄主时失去鞭毛,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寄主。条件不适宜时(如高温),孢子囊直接形成芽管侵入寄主。病残体中可形成厚垣孢子。厚垣孢子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主要结构,着生在菌丝顶端或中间,圆形或卵形,初生时色淡,壁薄,老熟时变成深黄色,壁加厚,直径14~43微米,平均25微米。在自然条件下未发现卵孢子,属异宗配合性。
该菌为兼性腐生菌,喜高温高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2℃,最高36℃,最低10℃。孢子囊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4~28℃。游动孢子活动和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最高34℃,最低7℃。此菌在pH值为3~11都能生长,以pH值5.5生长最好。光线对孢子囊萌发有抑制,暗处比光亮处发芽率高两倍。用三分之一浓度的Hoagland营养液,或0.1%硝酸钾溶液,或土壤浸出液浸泡生长好的菌丝可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孢子囊在自然界自25~30℃骤然降温3~10℃,可促使释放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浓度愈大,活动力愈强。致病力强的菌系孢子囊产生的数量多,释放游动孢子时间集中;致病力弱的菌系,孢子囊产生数量少,游动孢子活动性差,游动时间也较短。该菌经长期人工培养,则丧失产生孢子囊的能力,致病力相应减弱。游动孢子在再侵染中起主要作用,除趋化性外,受弱电流吸引,能大量聚集在根表面,以根冠及伤口部分最多。游动孢子在土壤中游动,最远可达52厘米。河南、山东、安徽三省菌系存在强、中、弱三个类型,以安徽菌系致病力最强,河南次之,山东最弱。不同菌系的菌落形态、颜色、生长速度、生长适温以及形成孢子囊数量均有差异。据美国哈金(L.Hankin,1977)、泰勒(G.S.Taylor 1978)等人报道寄生疫霉烟草变种已发现的生理小种有O、Ⅰ、Ⅱ、Ⅲ四个小种。O和Ⅰ号小种广泛分布世界各烟区,Ⅱ号小种仅发现于南非,Ⅲ号小种是1973年发现于美国康涅狄格州。中国主产烟区有O、Ⅰ号两个生理小种。
烟草品种对该病菌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同一感病品种,其生育期不同,抗病力有差异。在现蕾以前,茎基部组织幼嫩,为感病阶段,苗龄愈小愈感病。至现蕾后茎基部已木质化,进入抗病阶段。
在老烟区连茬地菌源多以及大量种植感病品种时,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平均气温低于20℃很少发病,24.5~32℃为侵染适温;湿度更是流行的关键。当烟株处于感病阶段,遇高温多雨,黑胫病大流行。中国黄淮烟区7、8月份发病重,春烟苗期无病,而南方冬烟区病轻,均与季温和雨季密切相关。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游动孢子可不经过伤口直接侵入感病寄主幼嫩组织。在水滴中3小时内萌发直接侵入表皮,菌丝迅速进入皮层细胞内部或细胞之间,6小时内到达中柱。在25~30℃下潜育期3~4天。在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表皮侵染无区别,前者多半被限制在皮层部位。
病株产生突然凋萎是黑胫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据研究,存在于病痕部位的导管内部的胶块和木栓阻塞根部水分上升,因而产生凋萎。而胶块和木栓则是病菌分泌毒素后的细胞分解产物。病菌分泌的毒素为糖蛋白,有高度致萎作用。
病菌可在土壤中病残体上以厚垣孢子或休眠菌丝存活三年左右。大田期的初侵染主要来自带菌土壤,其次是混有病菌的土杂肥或移栽了病苗。病株上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流水或雨水传播,重复侵染多次,逐渐蔓延至全田。遇暴风雨病株上释放的游动孢子借风力传播,侵染邻近烟株,引致叶斑。
土壤含菌量测定,除流水外,病菌主要集中在0~5厘米的土层内活动,15厘米以下土层含菌量很低。侵染的主要菌态是游动孢子,侵染烟草的主要部位是土表及土表以下5厘米深的茎基部分。病株在田间腐烂后,病菌可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成为下一年初侵染源。
病害控制 中国黄淮烟区适时早栽,使烟株感病阶段避过高温多雨季节,可减轻病害为害。合理轮作换茬对防治黑胫病有明显效果。整平土地,起垄培土,开沟排水,使地面流水不与烟茎基部接触,减少烟株感病机会,并注意田间卫生。种植抗病品种是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抗病烤烟品种有: G80、G28、Nc82、Nc89、以及中国新培育出的中烟86、8611等。晒烟抗病品种有: 金英、青梗等。药剂防治,用25%甲霜灵或40%乙磷铝,对水喷淋茎基部,或用95%敌克松掺细干土在移栽封窝前及起垄培土前于茎基部各施一次,效果均好。

烟草黑胫病tobacco black shank

烟草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鞭毛菌亚门的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nicotianae Breda)。幼苗茎基部出现黑斑,向上延及茎、叶,病部缢缩,干燥时黑褐色干枯,高湿时病部产生白色菌丝体,病苗死亡。大田病株茎基部变黑,向上扩展可长达30 cm以上,引致“腰烂”,向下延及根部,致其变黑腐烂。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萎蔫,病茎髓部黑褐色,干缩成碟片状,碟片之间产生稀疏的白色菌丝体。常在下部叶上发生近圆形大斑,上有不太明显的轮纹,病部沿叶脉、叶柄扩展至茎,引致“腰烂”。病菌发育适温24~32℃,以卵孢子、厚壁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经流水、雨水传播,农家肥亦可带菌。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黏重土壤、低洼地发病重。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可采取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加强栽培管理、喷药保护等防治措施。

烟草黑胫病

由烟草黑胫病菌引起的烟草病害。该病流行蔓延快,植株发病后1~2周内枯死。为害成株的茎基部、根部及叶片。病菌主要活动于0~5 cm的土层中。最适发病温度25~32℃,相对湿度80%以上。防治药剂有25%瑞毒霉、95%敌克松、40%乙磷铝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