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烂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烂喉痧辑要喉科著作。清金德鉴撰。不分卷。德鉴有《焦氏喉科枕秘》已著录。金氏认为时医往往“舍本求末,重于咽喉,忽于痧子,早进寒冷,遏伏厉邪”,以致症成不起殒命,故在《痧经验阐解》基础上,结合其临床心得撰成此书。书中论述喉痧证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分列治疗喉痧证要方和用药。并附有叶天士医案一则。为避免临证辨证之误,根据喉痧证早期、中期、后期及辨证各期的变化,提出相应治法。书中所论简明实用,对临床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有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陈修园医书四十种》本。 烂喉痧病名。见《烂喉痧辑要》。又名烂喉痧,喉痧、疫喉痧、疫痧。常发于冬春之季。多因时行疫疠之邪毒,从口鼻入于肺胃,上冲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迅速,继之喉核腐溃,上被假膜、易拭去,疼痛甚剧,汤水难咽,寒热大作,遍体酸楚,全身痧点隐隐,密肌红,宛如锦纹。分散小粒者为痧。痧疹排列甚密、 融合, 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 如以手指压,则痧点消失,指离则痧点渐复。《喉痧正的》: “其琐碎小粒者为痧,痧者沙也,红晕如尘沙而起, 属肺。其成片如云头突起者为。 者丹也,或隐在皮肤之间,多起于手足身背之上,昔人谓属脾,以脾主肌肉故也。”猩红痧点先起于颈项,后胸背、腹部、四肢,迅速蔓延至全身。然颜面独无,口唇周围苍白无痧点。痧发透出则热减。舌色红,舌面光滑而有小粒突起状如杨梅。舌苔渐由白厚而转黄腻。痧疹消退后,皮肤有糠皮样之脱屑现象。治法: 初宜辛凉解表,泄热解毒,滋液养阴等。银翘散之类辛凉透毒,继用凉营清气汤、清营汤等加减以泻热解毒,终用养阴清肺汤、清燥救肺汤、沙参麦冬汤等加减以清热养阴。初起用药不宜用辛温发散; 不宜过早用大剂苦寒;不宜过早用泻下之品。若证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气臭秽,舌苔黄燥,可用凉膈散; 若证见神昏谵语,高热等,为邪遏在内,宜服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清心开窍,清热解毒; 若见大便泄泻,则仍宗发表透疹,和营解毒,方宜升麻葛根汤加味;若邪热炽盛伤津劫液,内动肝风而为痉厥者,宜大剂清营凉解,如清营汤等。外吹玉钥匙散; 颈外肿痛者敷三黄二香散; 其他针刺少商、委中出血可泄热,漱口药更利于消肿止痛。本病相当于猩红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