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灵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灵宪

 《灵宪》是中国古代天文学著作。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撰。原书已佚,因南北朝梁代刘昭在注《续汉书·天文志》时作了引录而传世。也见于唐李淳风《乙巳占》和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一等书。清人严可均编辑《全后汉文》时还从唐代类书中辑得不见于刘昭注等所引的文字。近世吕子方进而提出,今传《灵宪》并非全文,而仅是一部庞大著作的序文。其主要论据是除严可均所辑得的二段外,还在南宋郑樵《通志·天文略》中发现了大量张衡的关于星官的文字,这些文字吕氏认为均属《灵宪》的佚文。这一说法现在还缺乏其他证据。
 张衡(78—139),字平子,河南南阳人。东汉天文学家、机械制造家和文学艺术家,于公元111年受汉王朝公车特征,拜郎中。114年迁尚书郎,次年迁太史令,121年迁公车司马令,126年复迁太史令。133年迁侍中。136年拜河间相。139年征拜尚书。就在这年逝世。张衡生平科技创造很多。主要的两项是造浑天仪,开创了我国水运浑象——机械计时器的先河;创候风地动仪,为世界最早的地震仪。《灵宪》是其天文学思想的全面总结。
 刘昭注所引《灵宪》全文约1300余字。序文说明,天文学家(文中托称“先王”)要研究天文,必须先将浑仪安装准确,才可开始进行。正文叙述的天文学内容主要有以下7项:1,说明天地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认为天地宇宙万物是经历太素之前的溟洋虚无,浑沌不分的太素以及清浊异位形成天地的太元这三个阶段而形成的。这个思想是《道德经》、《淮南子》中宇宙形成说的继承和发展。这种认为宇宙万物有其演化、形成过程的思想是宝贵的。2,指出天是个极近似球的椭球体,直径20003.23万里,南北短减、东西广增各1000里。地是半个椭球体。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但是,认为天地之外有无垠广袤的宇宙,这个思想却是极精辟的。3,日、月的角直径为周天的1/736,即为29′24″,与近代测定值相差不超过3′。4,指出太阳自己发光,月亮则是在太阳光照及的地方才发光。对太阳而言在地的反对面因地的遮蔽而成为太阳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称为暗虚,当月亮进入暗虚时就发生月食。这些思想都是正确的。5,天上有已命名的星官444个,星2500颗。这些数字大大超出了三国以后定型的中国传统星座体系(283星官,1464星)。而且张衡还指出。他的数字中不包括“海人之占”。又认为天上还有微弱的暗星11520颗。这一数字当然不对,但是指出有暗星的概念确却是正确的。6,指出日、月、五星并不附在天上,而是离天有远近。“近天则迟,远天则速”。这与古希腊的天文学思想极为相似。7,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分成二类。木、火、土三星是日类,金、水二星是月类。这样分类的理由《灵宪》称是前者“见晨,附于日”,后者“见昏,附于月”。“附于日”与实际有所偶合,“附于月”则是完全错误的。但这个分类正与内、外行星的分类相合。
 《灵宪》一文,贯串了阴阳学说及天地、天人对应的思想等。因此也带来了许多牵强附会之处和其它错误。如,以日为阳,应为奇数,故有日中三足乌;月为阴,应为隅数,故月有四足兔。再如,上述行星的分类,显然是阴阳附会的结果。又以为,恒星是由地上山岳所宣之气,精华成于天而成为星的。《灵宪》称:“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列居错跱,各有所属。”这实在是占星术的理论基础。另外,《灵宪》在思想上显然有矛盾之处。如把地看成有半个天球之大,这就无法解释它的有关月食的“暗虚”之说。
 尽管有这些缺点,但仍不能减低《灵宪》的天文学成就的光辉。
 近世学者大都重视《灵宪》的天文学内容。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暗虚”之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正确的月食理论从此建立起来了。国内陈久金曾专文全面介绍《灵宪》中的天文学思想。
灵宪

160 灵宪

天文著作。东汉张衡著。该书总结了当时的天文学知识和张衡自己的天文研究成果,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天地的起源和演化、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和运动,系统地提出了当时比较进步的宇宙结构理论——浑天说。书中明确提出了宇宙的无限性思想;从实际观测中找出太阳运行规律,指出赤道、黄道的位置;阐明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指出月光是日光的反射,解释了月相变化和月食的成因。此外,还计算了太阳与月球的角直径,记录了在洛阳观测到的2500颗星。书中也杂有错误和迷信的内容。

☚ 张衡浑天仪图注   步天歌 ☛

灵宪

一卷。汉张衡撰,清马国翰辑。衡生平籍里见《浑仪》条。《后汉书·张衡列传》云:衡所著诗、赋、铭、七言、灵宪等,凡三十二篇。《隋志》天文类载文:《灵宪》一卷,张衡撰。新旧唐志并作《灵宪图》,今佚。仅续《天文志补注》、《开元占经》、《左传正义》、《太平御览》诸书,引其序论。清人马国翰即据以辑录,略事校勘。洪颐煊《经典集林》,虽亦仅引此篇,而以《艺文类聚》、《北堂书钞》、《史记·天官书正义》诸书参校。与此本自可互证。《隋书·天文志》云:“衡所录图,遇乱淹没,星官名数,亦不复存。”盖散失久矣。是书传世者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灵宪》

东汉天文学名著。作者张衡。此书早佚,残文保存于清马国翰辑《玉函山房辑佚书》卷七十六中。书中对天地的生成、结构及日月星辰的运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天球” 之外还有空间,并且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包含有宇宙无限的思想。正确指出了月光是对日光的反射: “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在探讨月食成因时,认为 “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虽不尽正确,却提出月食乃地球遮住日光所致。还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径,并记录了在洛阳观察到的恒星2500颗,与近代观测结果相近。《灵宪》 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著作。参见 “张衡” 。

灵宪

科技类著作。东汉张衡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作一卷。已佚。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洪颐煊《问经堂丛书》、《经典集林》、王谟《重订汉魏地理书钞》皆辑为一卷,《说郛》弓六十亦有辑本。内容为阐述古代的宇宙和天体理论。发挥《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义,推测宇宙是由寂冥无象的“汉倖(一作茎)”、萌而未兆的“太素”、阴阳动静的“元气”和有形有象的万物所构成。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它没有起点与终点,强调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从“未知”向“知”逐渐转化的过程,并非定论。以“日譬犹火,月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为喻,科学地解释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月食是由于地影遮蔽了月亮所致。探讨了紫宫、太微、明堂、大角、天市诸星位置,提出行星运行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见解。但也包含“日月运行,历示吉凶”、“五纬经次,用告祸福”等迷信成分。

灵宪

天文学著作。汉张衡撰。阐述天地的生成结构,解释日月星辰的本质和运动。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月食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见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