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灯节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灯节 灯节旧俗以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赏灯之节,故称灯节。 ☚ 赏格 粮道 ☛ 《灯节》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节耳。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六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工部次之,兵部又次之,他处皆不及也。若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亦稍有可观。各色灯彩,多以纱绢玻璃及明角等为之,并绘画古今故事,以资玩赏。市人之巧者,又复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矣。 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烟火杆子、线穿牡丹、水浇莲、金盘落月、葡萄架、旂火、二踢脚、飞天十响、五鬼闹判儿、八角子、炮打襄阳城、匣炮、天地灯等名目。富室豪门,争相购买,银花火树,光彩照人,车马喧阗,笙歌聒耳。自白昼以迄二鼓,烟尘渐稀,而人影在地,明月当天,士女儿童,始相率喧笑而散。 市卖食物,干鲜具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街景耳。又有卖金鱼者,以玻璃瓶盛之,转侧其影,大小俄忽,实为他处所无也。 (《燕京岁时记》) 赏析这是一则写清代都城——北京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盛况随笔。全文共三段,分别写彩灯、花炮及元宵等食品。作者明写这些,而暗写欢闹的人群,读后使人犹如观看了一幅长长的民俗画卷,对清朝京城元宵节的盛况增加了形象的认识。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观察细致,记述生动。如写彩灯,作者不仅具体写了何处最胜,何处次之,何处稍有可观,而且对灯的形状、用料、图案等都有记述。写花炮烟火,为说明品种之多,则不厌其烦,详细开列各种花炮的名目,使人由花炮形象生动的名称便能想见其燃放后绚烂的姿容。写食物,则突出大宗节日食品元宵。这些具体描写,无疑得益于作者细致的观察和对民俗民情的深入了解和由衷热爱。也正因为如此,本文除了它在文学上的成就外,还具有不可低估的民俗学方面的参考价值。本文语言简炼质朴,准确传神,言简意赅,表现了作者锤炼语言的深厚功力。 灯节 是中国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原名为“局阿曲巴”(藏语音译),“灯节”是它的俗称。每年藏历正月十五日,黄昏后在拉萨的街道上燃灯点放,并以酥油花和酥油供品供佛,游人通宵达旦歌舞。 灯节dēng jié指元宵节(因元宵赏灯):贾母逐件看去,都是~下所用所顽新巧之物,甚喜。(二二·505) 彩灯 彩灯花灯 碁灯 ☚ 油灯 蜡烛 ☛ 节日 节日节(节上;节朔;节期;八~;灯~;过~) 伏腊(岁时~) 另见:过节日 休息 庆祝 ☚ 节日、节令 传统节日 ☛ 灯节见“元宵节”。 灯节汉族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因其夜为上元夜,又有食元宵、放爆竹、闹花灯等节日活动,故称“上元节”、“元宵节”,天津俗称“灯节”。观灯习俗始于汉代,唐宋以来盛行于民间。清朝乾隆年间以后,天津自正月十三至十七,城厢内外,张灯结彩,沿途所悬灯盏,五光十色,争奇斗艳。其中最受天津人喜爱的是“金鱼灯”,因为“鱼”、“余”同音,人们借此祝愿吉祥。儿童则最喜欢利用空气对流原理制作的走马灯。如今,传统灯节仍然十分热闹,除手提灯尚用蜡烛外,一般多用电灯取光。花灯造型日新月异,岁岁不同。天津人灯节晚间,必须用元宵敬佛,然后合家食元宵为晚餐。元宵有糯米面和高粱面两种,制作时有用簸箕摇制的煮熟后松软可口;也有自家用手攥制而成的,略显硬实。多年来,人们取其团圆之意,成了元宵节的主要应节食品。 灯节deng jieLantern Festival(the 15th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