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灯影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灯影戏děng yìng xī即皮影戏。也呼“灯影子戏”。用牛皮刻制人物、道具,用灯光照射影子于幕布上,人在另一面观看的一种戏。真人在后面,随着人物的举动、表情而伴唱。可演唱多种剧种。 灯影戏den1yin3xi4(名)皮影戏。 ![]() ![]() ![]() ![]() 灯影戏即“皮影戏”。 灯影戏 灯影戏denɡyinɡ xi民间传统小戏。亦称牛皮影戏、皮影子、影子戏、线胡戏等。分纸影戏和皮影戏,通称影戏。流行于境内各地。古代百戏伎艺之一,是包括绘画、雕刻造型、音乐、舞蹈等的综合艺术。据说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书·外戚列传》:“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李少翁言能致其神,廼(乃)夜张灯烛,设帐帷,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而望,见如李夫人之貌,还帷坐而步,又不得熟视。”咸阳皮影因用牛皮制作,故称牛皮影,属关中西路一派。早期皮影戏为“四人忙”: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的一人叫“签手”,后面乐队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打鼓带弹三弦,一人拉二弦带拍铙钹,一人甩呆呆带大锣、唢呐、大号和小锣艺人,手、脚、腿全都用上。签手挑竿歌唱,生、旦、净、丑、杂包揽到底。唱腔有两路一路是遏宫腔,一路是弦板腔。前者盛行于泾阳、三原、乾县、礼泉等县,有《屎巴牛招亲》《乱点鸳鸯谱》等传统名剧。后者流行于礼泉、乾县、兴平和咸阳市区。建国后,曾多次到国外演出。皮影戏原来流传民间,登不上大戏殿堂,20世纪50年代后叶才变傀儡为活人,走上了戏剧舞台。经挖掘上演的有《紫金簪》《九连珠》等。彬县南寨村梁思熔喜欢绘画,潜心皮影雕刻艺术,创作设计过上万件皮影,其中有3600多件远销英、美、法、日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有《红楼梦》、《三国演义》、《白蛇传》、《三战吕布》和《西厢记》等剧目片断,多次获国家和省工艺美术“百花奖”。因后继无人,濒临绝传。 ☚ 羊肝夹馍 守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