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鼻衄
因外感热邪或脏腑火热上灼鼻窍,伤于阳络而致的鼻出血,称为“火热鼻衄。”《诸病源候论·卷29》说:“脏腑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火热鼻衄,是多种热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如在温病中见此则为热甚迫血妄行之征;伤寒病血衄者,乃由五脏热结所为,谓之红汗,邪热从汗而解之象。
本病的主要病因多系脏腑蕴热,与肺、胃、肝的关系较大,血热气盛,血上溢于鼻窍。
❶肺热上壅: 邪热犯肺,上炎鼻窍,热伤肺络,血液溢出而为衄。如《外科大成·卷3》说:“鼻衄者,鼻中出血也,由肺经血热妄行。”
❷胃热炽盛: 多因过食辛辣炙煿,醇酒厚味之品,以致阳明火毒炽盛,循经上沸,损伤鼻中阳络,血随热涌,发为鼻衄。
❸肝火上炎: 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火上逆,循经蒸灼鼻窍脉络,脉络受损发为鼻衄。《疡科心得集·卷上》提出了“有因七情所伤,内动其血,随气上溢而致者。”
根据不同的病因及不同的临床表现,辨证治疗分述如下:
肺热上壅: 鼻衄常卒然而发,血色鲜红,鼻窍干燥,口干身热,干咳少痰,小便黄短,舌质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数。治宜清热泻肺,凉血止血,可用泻白散加白茅根、仙鹤草、炒蒲黄、侧柏叶等。若兼有高热烦渴者,可选加石膏、知母、栀子等;若鼻衄而兼有咽喉肿痛,口渴烦热,夜寐不安,可选加生地黄、玄参、麦门冬等; 若邪热入于营分、血分,夜热早凉,身发痧疹,舌赤绛者,可选加牡丹皮、赤芍药、犀角等。
胃热炽盛: 症见鼻衄量多,血色鲜红或暗红,鼻干焮热,咽干口臭,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或黄厚腻,脉洪数。治以清泄胃火,凉血止血为主,选用白虎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选加茜草根、白茅根、仙鹤草、鲜芦根、紫珠草等,以加强凉血止血的作用。若大便秘结,可酌加大黄、芒硝等药以通腑泄热;若鼻衄量多,气津两伤,神疲倦怠,则应加太子参或党参、西洋参等以补气摄血。
肝火上炎: 症见鼻衄量多,血色深红,头晕头痛,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心烦易怒,或见胸胁胀痛,耳鸣耳聋,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用龙胆泻肝汤或栀子清肝汤,选加夏枯草、菊花、白茅根、仙鹤草、青葙子等。若鼻衄而兼见胁肋胀痛,口苦咽干者,可选加香附、郁金、佛手、玄胡索等;若鼻衄而兼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者,可选加牛膝、龙骨、牡蛎、白芍药、葛根、石菖蒲等。
外治,用冷毛巾或冰袋冷敷额部、后颈部等。若出血不止,可用消毒棉块蘸药末塞入鼻内止血。常用药末如蒲黄、云南白药、百草霜、血余炭、马勃粉等。若以上方法皆不能止血者,可作前鼻孔填塞,或前后鼻孔填塞,以压迫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