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地籁、人籁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耶”谓之“天籁”。“籁”原义为三个孔的管乐器,泛指声音,“地籁”为发于山石窍穴等自然界之音响,“人籁”为人在乐器上奏出的音响,“天籁”为不依外力不假人工全凭自己的自由地发出的音响。庄子认为没有任何人为的努力出之于自然的“地籁”高于凭籍人工而发声的“人籁”,而由于物我同一绝对自由地发出和停止“无待”的“天籁”高于“有待”的“人籁”和“地籁”,它是最自由的达到了“自然无为”的境界,与庄子“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自由和无限相吻合,被认为是最高的美学境界。庄子的“三籁”是对老子“大音希声”命题的承继与补充,意在宣扬物我同一绝对自由的“无己”境界,体现了对美的整体性和自然性的追求。